一、学科发展概况
必赢nn699net“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2015年获批校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18年顺利结项,并且作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建设项目,建设周期为3年。
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是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是社会信息化进程中重要理论支撑之一。本学科以信号、信息处理为重点,融合信号、信息获取理论与技术;以图像处理、 嵌入式 、模式识别等三个方向为主要研究内容,紧紧围绕学科发展前沿,立足与应用基础与技术研究,着力推动信息与信息处理技术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和行业技术骨干,为国内特别是河南省信号处理的应用和高技术产品的开发提供完整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并通过相应的高新技术企业将研究成果产业化,为国民经济建设和行业进步做出贡献。
本学科以校内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为主体,依托电子信息类专业,由电子工程系从事信号与信息处理的优秀的教师团队主导建设。从一开始就将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通信工程专业建设紧密联系甚至结合起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信工程专业分别创建于2003年、2004年,经过12年的建设,这些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科竞赛等方面取得较大的成绩,办出了一定的特色,在本地区取得了一定的办学优势。2008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被学校遴选为第一批校级重点专业,在学校重点专业建设期间,项目组成员就在为申报省级特色专业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在按照省级特色专业建设要求实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使其达到省级特色专业标准,并于2011年顺利成为省级特色专业,2017年成为省级民办品牌专业,2018年成为省民办品牌专业。通信工程专业2014年被列为校级重点专业建设,2016年获批省级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这些为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本学科拥有教师1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副高职称以上教师人数在整个学科队伍中所占比重为69%;博士3人,硕士7人,占整个学科队伍的77%。平均年纪轻,学历高,科研力量强,发展后劲足。2009年成立桥石科研学术团队,拥有团员30余人,部队高等院校退役的教授、副教授5人,年富力强的硕士20名,他们在本学科领域具有较深的造诣和丰硕的研究成果。学科梯队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能力较强,科研项目和研究经费充足,学科带头人的社会影响较大,知名度高。同时拥有通信仿真实验室、数字信号处理实验室、电子设计自动化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等一系列专业实验室总面积达15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达到2000万元。
二、学科建设计划
1.学术队伍
以学科与专业建设为依托,围绕教学、科研及实践,建设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教授、博士为带头人,以骨干教师为中坚,以青年教师为生力军的职称、学历、年龄、专业结构合理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加强专业内各研究方向之间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研究。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研究和规划专业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开发教学资源,开展教学经验交流,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加强教学研究和承担教改项目,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室建设、实验内容与方法不断进行探索与改革。合理配置及整合人才资源,使专业课教师配置更有利于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帮助教师做好个人职业规划,帮助他们尽快达到规划目标。给予创新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推动学术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工作。以专业特色建设为核心,加强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创建专业(课程)教学特色团队(如:从电子信息工程等特色专业中选拔);完善并修订特聘岗位聘用制度,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同时创造条件引进和聘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通过计划有效的专业培训和学历学位、出国等进修,提高学院的专任教师队伍的高级职称、研究生学历教师、专任专业教师中双师型高素质教师的比例;加强双师型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课教师实践动手能力。
2.科学研究
本学科以信号、信息处理为重点,融合信号、信息获取理论与技术;以图像处理、嵌入式系统、模式识别三个方向为主要研究内容,紧紧围绕学科发展前沿,立足与应用基础与技术研究,着力推动信息与信息处理技术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培养高水平的可按人才和行业技术骨干,为国内特别是河南省信号处理的应用和高技术产品的开发提供完整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并力争通过相应的高新技术企业将研究成果产业化,为国民经济建设和行业进步做出贡献。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省厅级科研项目,为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做准备,鼓励团队教师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充分发挥桥石科研学术团队和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的作用,加强组织与领导,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激励政策,确保超额完成预定的科研目标。
3.教学与人才培养
在学科与专业建设上不断改革创新,突出特色,不断落实和加强“卓越工程师计划”进程,创造品牌,培养特色人才;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为突破口,积极开展现代化课程模式,特别是进行适应学分制的模块式课程和综合化课程的探索和实验。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根据企业需要及时调整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实现专业教学的基础性和先进性的统一。前两年着重培养专业基础知识,第三年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第四年着重培养本专业学生实际的应用能力的方式;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将宽口径培养和定单式培养有机结合,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严格执行该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课程计划等,为社会培养出专业技术精、业务范围广、专项能力强的专业工程人员及科技人才。
4.工作条件保障
实验室是培养人才的硬件资源,努力抓好特色实验室建设,坚决贯彻“两循环,三课堂”教学体系,以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为依据,建立机器人实验室,并成为具有特色的本学科综合;对已有实验室的实验设备进行更新,通过“开放实验室”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使他们的实践水平得到了提高。完善电子元器件及模块库的建设工作,为理论及实践教学、学生开展第二课堂、学术及科研工作提供便利。充分利用本学科及学校在整个地区的影响力以及中美孵化中心和学生创业团队的积极作用,继续完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内外实践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