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我校新闻学被批准为必赢nn699net校级重点培育学科进行立项建设,建设周期为三年。以下为新闻学校级重点培育学科基本情况介绍。
一、学科发展简况
我校新闻学专业设立于2010年,其前身为我校基础教育学院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2011年7月纳入新闻与传播学院之后,经过调整和提升,专业建设进入更加科学、规范的发展轨道。
2012年9月本专业的《新闻采写》课程进入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序列,并于2014年完成了学校对于该课程的验收。2016年9月,我院新闻学专业顺利通过了河南省教育厅组织的河南省高等学校普通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并且在参与评估的全省新闻院校中获得了综合评价第四名的成绩。2017年9月,经过两年的省内外高校调研和就业环境、学生学习热情考察,经教务处批准,我院开设了数码影像兴趣班。目前根据我院现有师资及教学实践,新闻学专业已经形成了新闻学、新媒体以及数码影像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新闻学方向是我院自2011年建院以来,最早确立的专业方向之一。它是新闻与传播所有专业的学科基础和核心。新闻学的研究为新闻与传播专业所有方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新闻学研究方向注重对学生新闻史论和新闻业务的培养,学科研究方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注重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大型新闻实践活动来提高教学效果。
新媒体方向是计算机科学和新闻传播的交叉学科,以新兴媒体的集成、制作、管理、分发技术与艺术,以及新兴媒体产业链、经营模式等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培养既具备突出计算机技术、相关技能又对新媒体产业有一定了解的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创意传播人才的迫切需求,具有鲜明突出的交叉融合特点。新媒体以其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精准度高、性价比高、推广方便等特点在现代传媒产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新媒体方向将进一步朝深度和广度方向发展,对专业建设具有积极拓展意义。
数码影像方向课程涵盖新闻学基础、数码影像技术、数字后期处理技术、网络媒体等几大主要模块。数码影像方向改变传统的新闻学专业教育模式,强调培养学生扎实的影像专业能力,艺术审美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多元化的信息传播能力,培养适应新兴媒体的“复合型”数码影像人才。尤其在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之下,传统媒体受到了很大冲击,新闻从业人员的生存面临巨大挑战,数码影像方向最大限度的为学生就业打好坚实基础,将成为新闻学教学改革的趋势和重点。
2010年新闻学专业招生以来,经过建院之后的学科融合与师资整合发展,新闻学专业从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深入开展教学改革与实践,积极构建适应我校办学定位及新闻行业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专业评估和省内外学科竞赛,我们也在综合评比和实践中找到同省内外一流学科的竞争优势与差距。
我院教师师资结构年轻化,双师型教师比例优势明显,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的教师比例也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截至2016年7月,我院新闻学教研室教师总计15名,其中教授2名,占 13%;副教授4名,占27%,硕士研究生学历及以上教师比例为100% 。
目前,新闻与传播学院拥有4个专业实验室,面积550多平方米,总资产400余万元。我院着力建设的四大实验室:编辑排版实验室、非线编实验室、演播实验室以及摄影摄像实验室成为我院学生实践的重要平台。自建成以来,非线编实验室承担了2011级至今所有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众多实践活动,具体包括全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平遥国际摄影展、全国大学生新闻艺术大赛和中国大学生新闻艺术节学院奖影视类、平面类、策划案类的后期剪辑、图片编辑以及PPT制作等众多实践活动。学院课程体系方面我们围绕学校“中西合璧,学贯中西”的方针和“英语精、知识新、能力强、交际广、行为雅”的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建设,项目课程的设计优势明显;学科结构上我们在省内新闻院校中率先引进数码影像兴趣班教学,将新媒体环境下对摄影摄像及媒介调研和策划的需求放到一个学科发展的重要位置;从学生培养成果看,我院学生在文化活动和动手能力方面的表现也具有突出的竞争优势。此外,我院新增的三门实验性课程——项目课程(一、二、三)也均在该实验室内进行。为激发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思维,我院对以个人名义申请使用实验室进行实验活动也给予大力支持,我院学生利用该实验室完成了多部微电影、视频节目的剪辑与制作。学生也在各级赛事中崭露头角,获得各级奖项。
二、学科建设基本思路
1、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坚持以“适应性、前瞻性、创新性和特殊性”为教学特色的原则上,我们将具体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改革3方面展开建设:到2023年,建成一支与我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相适应、规模稳定、数量基本充足的高素质、高水平、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根据合格评估指标需要,继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课程改革,建立配套的教材建设机制。
2、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
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通过新闻学学科的建设,形成学科优势及与当前形势配套的、布局合理的课程体系。发展优势专业,形成重点学科,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在重点培育学科的基础上,申请建设校级重点学科。
三、学科建设目标
师资方面将通过教师进修,外送培养,一线引进的方式完善配置。培养方案结合学院2018级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践工作,把“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作为专业建设的基本定位,发挥我校特有优势,又注重专业创新和科学发展。课程体系方面依据新闻学媒介融合发展现状,深化新闻学专业技能发展空间,加强实践类课程,扩展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活化新闻学理论教学,适应新闻业发展的无边界扩张,宽化和深化新闻业务教学。同时,在教材选择上与教学内容契合,特别在“英语精”方面,注重选用有质量的外国原版教材,着力推进双语教学。
四、学科建设举措
1、组织保障及政策和机制
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学院内建立有院长、学术委员会及学科点负责人组成的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按月对建设规划内容进行审结,同时每季度进行一次规划建设执行情况汇报和下季度建设思路申明,督促学术梯队完成岗位工作任务,保证学科建设规划的实施,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和运行机制。
2、学科队伍建设办法
以学科建设为契机,尽快提高学科学历层次、职称结构,积极采取措施,将坚持“对外引智和对内挖掘并举,以引进促进培育,协调发展”的原则:一方面,通过深入推进我校关于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政策,丰富专业的师资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等,形成教师队伍自主培育的完整链条,促成一批优秀的高素质教师的脱颖而出。从而打造引进与培育纵横贯通、协调发展的师资队伍梯队。
具体实施方案:
(1)对外引智
高层次人才队伍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最主要力量和重要载体。学校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和引导,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一方面,加大对人才引进经费的投入,全力拓宽引进渠道,充实高层次人才的储备;另一方面,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高层次人才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支持高层次人才冲击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等高级别人才项目。
引进教授,引进博士,引进双师型、双语型、科研型人才。努力实现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甚至男女结构的平衡与和谐。
(2)对内挖掘赴外培训
在5年中资助5名左右有培养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带薪到国(境)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从事为期三月到一年的访学研究,了解和掌握国(境)外学科前沿与研究近况,汲取世界先进的教学科研方法、经验和成果,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批师德高尚、视野开阔、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教学科研骨干,使他们成为推进我校跨越式发展的中坚力量。
此外,鼓励并支持专任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学术、教学会议。同时,为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应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拓展其专业服务社会领域,切实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建设一支既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工程应用能力或社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以便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鼓励专任教师积极参与本专业有关的专业实践工作,到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鼓励参赛
为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促进中青年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研究和教书育人等方面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在全院开展教师教学竞赛。
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加校内外的教学竞赛、专业技能大赛、已组建实训竞赛团队5组。目标包括国际国内的各大专业赛事。如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全国大学生微电影节、中国大学生新闻艺术节学院奖、大学生新闻艺术大赛等。
示范教学
为促进教学过程规范化、优质化,我院制定了以下文件:《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集中听课方案》;《优秀教案评比方案》;《期末考试集中改卷方案》;《校外学科竞赛管理规定》;《新闻实习计划审批方案》,定期举办教学观摩、点评等教研活动。
(3)学术骨干选拔和学科梯队建设
目前我院有5个科研梯队和学科竞赛梯队。我们通过传帮带让更多的青年教师成为学术骨干教师,建立更合理,层次更分明的学科梯队。
3、教学改革的思路及措施
在课程内容,我们着力处理好宽与专的关系,既做好新闻专业学生洞察社会、体察社会、有效把握社会万象的透视和分析人文素质的培养,又扎实抓好专业课程的科学设置。培养的学生不仅需要有强大的文、史、哲综合知识作为理论支持,而且必须具备熟练的策划、设计、写作和管理能力。
在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中。我们主要做好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1)以“四个带动”为根本,活化课程教学组织。具体实施体现在四个方面:用“项目带内容”,项目课程紧密结合理论课程;用“比赛带内容”,通过各类新闻大赛促进学生活学活用、创新所学;用“活动带内容”,以《时光报》为阵地充分参与西亚斯校内的丰富活动;用“前沿带内容”,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特别是新闻业的专家来授课。
(2)以“宽度加厚度”为要义,改革调整课程结构。做到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合理安排,互相配合,本科教育除了强化英语课的西亚斯特色外,逐渐开设文、史、哲、政治、心理、法学、经济学、计算机等与新闻学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培养学生深厚的学养基础;重点抓新闻理论业务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根据当下大众媒体新的发展趋势,灵活开设一些前沿课程;在全力督导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外,努力做好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
(3)“实、活、管用”为目标,改革课程教学方式。新媒介环境带动的新闻专业教学改革方兴未艾,我们将突出与大众媒介新趋势和新要求,更加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在经典新闻学知识的教学基础上,突出讲授新闻业的热点和难点,结合新闻业发展的现实,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淘汰不适应新的形势的、与业界实践相背离的过时教学内容,创新新闻理论教学,还原新闻业鲜活的发展进程,活化新闻史教学,适应新闻业发展的无边界扩张,宽化和深化新闻业务教学。同时,在教材选择上与教学内容契合,引进前瞻性强,对当下新闻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有指导意义的最新著作,特别在“英语精”方面,注重选用有质量的外国原版教材,着力推进双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