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更好地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把红色教育资源更好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去,真正实现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在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2024年9月27日至9月29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博雅住宿书院、思齐住宿书院、明礼住宿书院一道,组织近50名师生前往河南新县,跟随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的考察足迹,走进“二十八年年红旗不倒”大别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腹地——河南省新县,开展为期3天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研修活动。
在为期3天的实践教学研修活动中,研修班学员先后瞻仰了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参观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鄂豫皖苏区将帅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实地考察了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旧址、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参观考察了开国上将许世友故里和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村,聆听了1场专题理论报告和1场老红军后代“红色故事会”专题讲述,进行了1场互动教学、1场激情教学,开展了6场现场教学共12场教学研修活动。
通过实践研修活动,老师和同学们不仅更加深入了解了“二十八年红旗不倒”大别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历史,更加深刻理解了大别山精神超越时空的价值,而且也了解了新时代大别山乡村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担当。现将参加延安思政课实践教学研修活动老师的心得体会分期刊出,与大家分享。
张迪: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大别山,这片红色的土地,见证了革命的烽火硝烟,承载了无数英雄的壮烈事迹,孕育了伟大的大别山精神。2024年暑期,我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研修班的师生一道,踏上了这片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和红色热土,参加为期三天的大别山思政课实践教学研修活动。通过这次研修活动,我深刻体会到大别山精神的伟大,心灵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
一、坚守信念,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徐向前元帅曾说:“大别山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他们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的信念是坚定的,他们的精神是崇高的。”红二十五军被称为娃娃兵,长征时战士们平均年龄不到18岁,最小的一位年仅9岁,在独树镇战斗中,遭遇国民党军的突袭,当时寒风凛冽、雨雪交加,战士们手指冻僵,拉不开枪栓。但他们毫不退缩,硬是用刺刀、大刀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打得敌人闻风丧胆,屡创战斗奇迹。
二、胸怀全局,是大别山精神的境界。大别山地区的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始终把革命的利益放在首位,自觉服从大局,为了全局的胜利不惜牺牲局部利益。在中原军区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和巨大压力时,李先念同志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坚守在大别山地区,将国民党 30 余万军队牢牢牵制在此。在突围前的高级干部会议上,李先念同志坚定地表示:“为了全局的胜利,哪怕是中原部队全部牺牲,那也是值得的!”。
三、团结一心,是大别山精神的保障。大别山地区的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始终紧密团结在一起,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在革命战争年代,新县人口不足10万,但有5.5万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意味着新县几乎每两个家庭中就有一人为革命牺牲。无论是红军战士还是普通百姓,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而齐心协力、并肩作战。
四、勇当前锋,是大别山精神的特质。大别山地区的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始终勇于担当,敢于冲锋在前,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县,是河南省第一个以"创客"为主题的新型美丽乡村示范点,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
通过这次大别山实践研修活动,我深刻认识到大别山精神的伟大意义和时代价值。它不仅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源泉。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将以大别山精神为指引,把大别山精神融入思政课课堂教学,让学生深刻领会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无私奉献和顽强拼搏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努力奋斗。
刘晓燕: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 讲师
大别山,素有“红色摇篮”之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不仅创建了土地革命时期我党初中央苏区之外的最重要的跟卖根据地,而且培养出了400多位共和国将军。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我有幸参加了学院精心组织的大别山思政课实践教学研修活动,并在实践研修活动中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三天的实践研修活动,组织严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一场激情教学活动让我们瞬间拉近了与大别山的距离;一场专题理论报告让我们感悟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六场现场实践体验教学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大别山光荣革命历史的厚重;一场红色故事会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大别山英雄儿女的革命理想信念情怀......在参观瞻仰过程中,讲解员声情并茂、满怀深情的讲述,一张张泛黄的历史照片、一件件体现历史岁月的实物、一个个英雄儿女的名字,使我仿佛又身临其境般地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驻足流连、眼含热泪、倾耳聆听,使我更加深刻地深入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深刻感受大别山精神的内核所在。在那个波澜壮阔、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里,英雄的大别山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创造了红旗不倒的伟大奇迹,铸就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
在实践教学研修过程中,革命先烈们英勇牺牲的光辉事迹和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种为信仰和信念而献身的牺牲精神让我备受鼓舞,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我将会自觉把大别山先烈的光辉事迹和大别山精神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使广大学生懂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来自不易、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来自不易,从而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信仰信念、责任当担,为国家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人的时代新人。
董慧霞: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 教师
2024年9月27日至29日,我荣幸参加学院组织的大别山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开始了为期三天的实践教学研修体验。大别山之行,不仅使我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加深了对大别山革命斗争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而且也使我获得了思想上的洗礼和精神上的升华。
在实践教学研修活动中,我们实地参观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鄂豫皖苏区将帅馆、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聆听了红军后代和专家们所讲解的红色故事及专题报告,全面深入了解了大别山的革命斗争历史,深刻领悟了大别山精神以及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一首首熟悉的红色歌曲点燃了我的学习热情,一个个为信仰信念而献身的感人故事让我热泪盈眶。每一处革命旧址仿佛都在向我传递着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以及红军不畏艰险、攻坚克难、英勇斗争的大无畏气概。在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纪念碑墙上记录的牺牲烈士的一组数字让我内心百感交集,看着烈士们使用过的一件件简陋武器和生活用品不由得让我想到,在那个生活极其艰难困苦的革命年代,他们是以何种坚韧的意志生存下来的?烈士陵园广场前,研修班全体学员重温了入党誓词,铿锵有力的入党誓词传递出了我们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敬意,体现出了我们继承先烈遗志的坚定决心。
大别山之行,不仅是我学习成长之路的一次珍贵经历,而且也让我更加深刻认识到了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自觉把大别山实践教学的心得融入到思政课课堂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把思政课讲得更加生动,让学生在学习了解中国革命斗争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牢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陈哲: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助教
在来到大别山之前,我对这片土地的认识仅停留在“挺进大别山”这句口号上,未曾真正深入了解大别山的革命斗争历史。直到亲身踏上这片红色的土地,我才深刻感受到了它背后的重大历史意义。尤其是在踏进新县这座不为我所熟知的小城时,我才意识到,这是一个承载着“二十八年红旗不倒”光辉斗争历史的城市,这是一个孕育了伟大大别山精神的城市。
巍巍大别山,英魂永长存。站在烈士陵园,仰望革命先烈的画像,听着解说员讲述他们的英勇事迹,我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当我在烈士陵园墙前重温入党誓词,解说员引用一位以前学员的学习心得中的一句话问我们:“当初的誓言和信仰是否依然如初?”我不禁反思,自己是否在岁月的冲刷中忘记了这份承诺?当今社会,物质欲望的诱惑、不良思想的侵蚀,以及境外势力的渗透,影响了许多人对信仰和爱国精神的认同。面对生活中的琐事和外界的干扰,很多人逐渐迷失方向,遗忘了初心与使命。然而,这次红色之旅让我重新思考这些问题:革命先辈们在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的条件下,依然坚定不移地守护着信仰,忠诚于党和革命理想,这份精神深深触动了我。今天的和平与幸福生活正是这些先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有责任接过他们的接力棒,为后代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富强的中国。
粉条虽细小,纪律重如山。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捆粉条”的故事。那位抗战英雄赵桂良,因在战斗间隙拿了群众的一捆粉条和一匹布,最终被枪决。这一事件让人感到无比惋惜,但也深刻理解了当时军队纪律的严明。革命的胜利不仅靠牺牲与奉献,更依赖于每一位战士严格遵守纪律的精神。这样的故事让人警醒:无论何时何地,个人的行为都关乎集体的命运,纪律是胜利的保证。
将军情未了,树影诉衷肠。许世友将军母亲墓地旁那棵四十年未长大的小树也深深打动了我。解说员提到,这棵树是许世友将军去世后,其妻子亲手栽下的。四十年过去了,这棵树始终未能长大,仿佛是在母亲面前,孩子永远是那个长不大的模样。这一细节饱含深情,让人感受到革命英雄们也有着浓烈的亲情与柔情,而他们为了祖国的未来,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
通过这次实践研修活动,我不仅了解了更多的中国革命的历史知识,也使我的灵魂和精神得到了洗礼和升华。我将以革命先辈的精神为激励,履行好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责和使命,为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申可烨: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助教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五周年生日即将到来之际,学院组织40多名思政课教师和学生代表前往大别山鄂豫皖根据地首府所在地—河南新县,跟随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考察河南时的足迹,走进大别山腹地,深刻感悟大别山精神,开展了为期3天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研修活动。
在实践研修期间,我们参观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鄂豫皖苏区将帅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瞻仰了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实地考察了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聆听了百岁老红军罗明榜之子讲述的罗明榜一生传奇的感人故事,聆听了专家讲述的开国上将许世友将军的“忠孝廉洁”家风。
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内,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历史文物,一份份史料记载,无声诉说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历程和革命斗争历史。在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内,我仔细聆听了讲解员对先烈英勇牺牲事迹的讲述,每一个故事都让我动容,每一个细节都使我深感震撼。我仿佛看到了他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献身的身影,听到了他们为了革命事业而发出的呐喊。他们的英勇和坚定,让我对“忠诚”和“奉献”这两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从鲁西南到大别山,相隔千里,关隘重重,但是刘邓大军不畏困难,面对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刘邓大军彰显出了胸怀大局、勇当前锋、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雄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大别山精神,是一种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先锋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大别山地区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整个民族不断前行的内在动力。作为一名高校思政教师,我将把大别山实践研修活动中的所看所思所悟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涵养家国情怀,学大本领、长大本事,潜心学习养大气,好好学习养才气,正心学习养勇气,时刻准备着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翔宇: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教师
2024年9月27日至29日,我有幸与40多位思政课老师和住宿书院学生参加了学院组织的大别山思政课实践教学研修活动。此次实践研修,不仅使我更加深刻系统了解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而且使我的思想和精神受到了洗礼和升华。
走进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历史图片,仿佛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深切感知了革命先辈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在鄂豫皖苏区烈士陵园,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表达我们的无限敬仰之情;我们重温入党宣誓,表达我们铭记革命历史,继承先烈遗址,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决心。
通过实践研修活动,我深刻领悟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力量。大别山的革命斗争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唯物史观教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大别山28年的革命斗争历史中,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地站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用自己生命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没有“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大别山根据地的斗争历史。
大别山的实践研修活动还让我们对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革命先辈们在大别山的艰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大别山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思政课教学不能照本宣科,不能脱离生动的社会生活。我们要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以大量鲜活的生动案例来阐释理论、分析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见识,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是先辈留给我们的珍贵精神财富。作为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我们要将这种精神融入到教学中,用大别山精神感染学生,激励他们在新时代坚定信念、勇挑重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孙珂珂: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教师
大别山,这是一个令人敬仰和心之向往的地方。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曾经孕育出了400多名共和国将军;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曾经孕育出了伟大的大别山精神。三天的大别山思政课实践教学研修活动,使我深受教育,终生难忘。
不忘过去,铭记历史。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绘画绣花;革命斗争是残酷的,革命意味着牺牲。在鄂豫皖苏区烈士陵园里,一座座墓碑彷佛在静静诉说着那些为国捐躯英烈们的悲壮事迹。据不完全统计,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大别山地区先后有200多万人参军参战,其中有100多万英雄儿女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大别山革命斗争历史让我深刻理解到,今天的和平和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不应忘记过去,我们要铭记历史,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继往开来,不忘使命。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那么我们该如何工作和生活才能不辜负先烈的流血牺牲?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最重要的是不忘初心使命,模范履职尽责,完成好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职责和使命。我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不怕吃苦、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把大别山革命故事和大别山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为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众人的时代新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于慧芳: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教师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我有幸再次回到信阳新县,与西亚斯的46名师生参加大别山思政课实践教学研修培训。上次来新县的时候还是在2019年,当时只是一名在信阳上大学的大二学生,转眼五年过去,没想到会以老师的身份重新踏上这片土地,重新感悟大别山精神。
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鄂豫皖苏区将帅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许世友将军故里......一场场现场实地参观考察,一堂堂理论讲授和课堂互动教学,我们踏着先辈的足迹,瞻仰一处处蕴藏厚重历史岁月的革命旧址,瞩目一幅幅饱含历史沧桑的珍贵图片,聆听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仿佛又把我带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我深深体会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山山埋忠骨,岭岭铸忠魂”的大别山,蕴藏着强化党性锤炼的营养,蕴含着“坚定信念、争当先锋”宝贵革命精神。在为期三天的实践教学研修活动中,我更加深刻理解了大别山“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深层次原因,也更加深刻理解了大别山精神的伟大和不朽。
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我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继承先烈革命遗志,弘扬大别山精神,把大别山革命斗争历史、大别山红色故事、大别山伟大精神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力争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激励学生树立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为实现强化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