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高标准迎接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创建全省高校示范性马克思主义学院,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大思政课”工作格局。2023年11月24日至2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学院思政课教师与博雅住宿书院、明礼住宿书院部分师生,前往红旗渠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思政课现场实践教学活动。
实践教学活动期间,我校与红旗渠纪念馆举行了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协议签署暨揭牌仪式,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实地考察了红旗渠咽喉工程——青年洞,现场观摩了“凌空除险”“铁姑娘打钎”等情景表演,参观了“四有书记”谷文昌生平纪念馆和林州市石板岩供销社纪念馆,并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足迹,实地参观了殷墟博物苑和中国文字博物馆。
这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内容丰富,令我们印象深刻,深受教育。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师生依据自己的亲身感受,撰写了心得体会。现将这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心得体会进行汇编,供大家相互交流学习。
马克思主义学院 副教授 沈平
2023年11月24日—26日,有幸参加学校在红旗渠进行的“大思政”实践教学活动。昔日愚公移山的神话不再是传说,而是生活在中州大地上林县群众。20世纪60年代的非常岁月,林县人民在杨贵、李贵等县领导的带领下,完全依靠钢钎、铁锤、凿子、手推车、扁担和箩筐等原始工具,历时10年,克难攻坚,投工3740.2万个,削平1250个山头,打通211个隧道,挖土石方1818万立方米,修筑了长达70.6公里总干渠及长达1520多公里干渠、支渠和斗渠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工程。
林县人民不仅修建了“世界第八大奇迹”,而且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不朽红旗渠精神。仰观魏巍太行万仞壁立山间蜿蜒穿行的红旗渠,不由地令人肃然起敬、敬仰万分。
这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不仅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也为今后的思政课教学储备了生动的教学案例。作为思政课教师,在今后的育人过程中,要牢记为党育人的初心,担当铸魂育人的使命,切实守好自己的“育人渠”,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接班人作出自己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赵园园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课、马院建设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积极实施“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11月24日至26日,我有幸参加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的红旗渠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通过这次实践教学活动,感悟良多,受益匪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红旗渠不仅是一座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它将激励后人在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感召下攻坚克难,勇毅前行。
老一代的红旗渠人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通过自己的顽强拼搏,于深山之中开辟出一条生命之渠,创立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我要接过他们手中的担子,传承好、弘扬好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发挥好思政课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渠道的作用,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理论探究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红旗渠精神融入心灵深处,汲取精神力量,让青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绽放异彩。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杨清涛
通过两天红旗渠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自己深受教育,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在20世纪60年代初,正值严重的自然灾害之际,为了改变林州干旱缺水的自然条件,以杨贵为书记的县委班子,带领全县人民,克服重重困难险阻,奋战十年,硬是在悬崖峭壁、险滩峡谷中建造了1500公里的人造天河——红旗渠,并铸造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内涵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在数千年漫长岁月里,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形成了极为宝贵的创业精神,这种精神激励中华儿女前仆后继,创造了一桩桩惊天动地的历史奇迹,并且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价值。自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一百多年来,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使这种民族创业精神得到了发扬光大,并不断赋予它新的时代内容。红旗渠精神就是林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业精神,又注入了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内容,谱写了中华民族创业精神的新篇章。
林州人民的伟大壮举和红旗渠精神,再一次证明人们的精神、信念具有巨大的能量,越是在环境困难的情况下,精神的力量就越显得重要。正如邓小平所讲:“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坚定的理想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不仅首先要学好、同时也要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理论认同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一份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李美丽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历久弥坚。周恩来总理曾说:“新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徒手削平太行山头1250座,凿通隧洞211个,在悬崖峭壁间凿出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造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林县人为什么一定要修红旗渠?为什么敢修红旗渠?为什么能修红旗渠?通过这次研学实践活动,谜底被一个个解开。桑林茂老人的故事、杨贵书记“重新安排林县的大好河山”的壮志、特级英雄任羊成、“神炮手”常根虎、设计师吴祖太、施工连长王师存……十万大军战太行,依靠一锤、一钎、一铲、一双手创造了人间奇迹。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水泥自己制,没有炸药自己碾,诠释着“自力更生”的精神;炮声隆隆浓烟起,悬崖绝壁壮士忙,一双大手改山河,太行顶峰人造江,描绘着林县人民的“艰苦创业”精神;逢山凿洞,遇壑架桥,不畏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展现了林县人民“团结协作”精神;十年修渠,80%是共产党员,81名干部和民工献出宝贵生命,谱写了林县人民“无私奉献”的品质。
红色之旅虽然短暂,却是一场生动的“大思政课”。今后,我将把红旗渠精神牢记心中,聚笃行之力,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踏实的作风,将红旗渠精神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积极引导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摒弃骄娇二气,打造有滋有味的思政课堂,让学生将红旗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杜明杰
两天时间里,我们在讲解员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红旗渠纪念馆,参观红旗渠青年洞、红旗渠分水闸……一路前行、一路感悟,重温往日红色记忆,感悟红旗渠精神力量。
“心中升起红太阳,千军万马战太行。”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历时近十年,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建了红旗渠,为旱灾严重的林县引入充沛水源。走进红旗渠纪念馆,这里的一幕幕场景、一幅幅老照片将大家拉回到那个与天斗、与地斗的英雄年代,深刻领会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听着耳边的讲解,我深受触动:“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能造就这么伟大的工程,这背后离不开这些英雄人物,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党员干部学习。”
直到现在,现场“凌空除险”情景教学依然在头脑中闪现。在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青年洞,看着渠水穿山而过,真切体会林县人民一锤一钎开凿的“水长城”。致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林县人民!在青年洞前,全体党员高举右拳,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
悠悠水云天,巍巍太行山。大家来到太行大峡谷,在领略奇山秀水的同时,更加深刻感受到太行山人劈山凿洞、艰苦奋斗的不屈精神。石板岩供销社是全国农村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也是“扁担精神”的发祥地,见证着这里的人民克服交通闭塞、冒着风霜雨雪用扁担挑出红红火火的日子。对于我们来说,这些都是鲜活的教材,也是不竭的精神源泉。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我要在思政课讲授中讲好红旗渠故事,教育青年学生赓续弘扬好红旗渠精神。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杜志辉
两天的红旗渠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自己感触颇深,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红旗渠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为改变林县严重干旱缺水的自然条件,以杨贵为书记的县委班子,带领全县人民,克服重重困难险阻,奋战十年,硬是在悬崖峭壁、险滩峡谷中建造了1500公里的人造天河,并铸造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内涵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在数千年漫长岁月里,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形成了极为宝贵的创业精神。这种精神激励中华儿女前仆后继,创造了一个个惊天动地的历史奇迹,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重要的精神元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我要接过他们手中的担子,认真学习红旗渠精神,传承好、弘扬好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发挥好思政课教学“主渠道”作用,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真理探究过程中,潜移默化将红旗渠精神融入精神血脉,接续奋斗,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大持久的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范玉玲
天朗气清的十一月,我们来到了太行山脉下的林州,走近红旗渠这个被称为“人工天河”的宏大水利工程,感悟着红旗渠精神的巨大感染力和感召力,深受震撼。对于一名思政课教师来说,实地考察红旗渠工程,学习感悟红旗渠精神,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融合,有着非凡的意义。
早已耳熟能详的红旗渠,远不如身临其境带来的震撼和感动。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见证:林州人民在杨贵书记的带领下,历时十年,在太行山中用鲜血、汗水和生命修建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聆听他们的故事,感悟他们的精神,一个又一个感天动地的人物,任羊成、吴祖太、马有金.......都让我们情不自禁眼含泪水,并为他们气吞山河、战天斗地的勇气所折服。林州人民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深深震撼着我们、感动着我们,并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视察时指出:“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要这次红旗渠实践教学的感悟收化为珍贵的思政课教学资源,为青年学生讲好红旗渠故事,教育青年学生摒弃骄娇二气,做能吃苦、敢担当、有理想、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刘章富
红旗渠,被称为“人工天河”,它是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为解决林县极度缺水的情况,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十六字的红旗渠精神,字字千斤重。通过本次红旗渠精神实践教学活动,本人又一次加深了对红旗渠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学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这次学习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讲解员总结的“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当年,修渠人睡在山崖下、石缝中,吃着野菜,10余年间,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这正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集中体现。联系自己个人的成长,确实存在一些不足,没经历过苦难,体会不到艰苦奋斗的重要性。通过这次实践教学,才深刻体会到民族的伟大复兴是需要一种“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精神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摒弃骄娇二气,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工作。
学习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修建红旗渠的英雄中,有80%是共产党员,有81名干部和民工付出了生命。林县人民正是秉持着一切为了人民的初衷,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才战胜了困难,创造了奇迹。联系自己党员教师的身份,也才真正理解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意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切为了学生,无私奉献,我将时刻铭记于心,并外化于行。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孟媛媛
作为一名青年思政课教师,参加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教育方式。通过实践教学活动,能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党的发展史和新中国建设史,从而增强我们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感。这次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使我们身临其境亲身感受红旗渠工程的伟大创举及其所创造的红旗渠精神,使我深受震撼,获益匪浅。
林州人民多奇志,敢教山河换新装。蜿蜒曲折的红旗渠引漳入林,润泽林州大地,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更滋养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沃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我们静静聆听林州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创业历程,感悟林州市人民用智慧与力量写就的辉煌篇章。
青山无言,渠水有声。长渠如歌犹萦耳畔,高山是碑壮志永存。“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超越时空的持久生命力与强大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红旗渠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 重走红旗渠之路,让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红旗渠精神的深刻内涵,高校思政教师应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一代的希冀与嘱托,立志将青春热血投入祖国建设事业中,书写属于青年的时代华章。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刘兆鑫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有幸参加了学院组织的红旗渠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这次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红旗渠精神的伟大,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参观红旗渠的过程中,我了解到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以及林县人民为修建红旗渠所付出的巨大牺牲。红旗渠不仅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更是一种伟大精神丰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是我们每一位以为青年思政课教师都应该学习和传承的。
参观谷文昌纪念馆,则让我对谷文昌同志的崇高品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谷文昌同志是一位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而努力奋斗。
参观红旗渠和谷文昌纪念馆,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信息发达的时代,很容易迷失自己,忘记了初心。红旗渠精神和谷文昌同志的崇高品格,则时时提醒我们。要始终保持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事业的执着,保持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状态。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我要将红旗渠精神和谷文昌同志的崇高品格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蔡佳哲
2023年11月24日至26日,我作为一名年轻的思政课教师,有幸参加学院组织的红旗渠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通过现场实践教学,我对红旗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也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红旗渠是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处于极端经济困难的条件下,林县人民为摆脱缺水困难,在县委的领导下,修渠民众自备粮食、工具,自筹资金,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克服了千难万险,用生命和汗水铸就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在参观过程中,我看到了许多建设者的遗物和照片,聆听了建设过程中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观看了还原版的情景剧表演,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重温记忆,感悟奋进。红旗渠不仅仅是一条渠,更是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它生动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珍贵组成部分。今天,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要谨记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站稳三尺讲台,讲好中国故事,提升铸魂本领,将红旗渠故事和红旗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激励青年学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奉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