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高标准迎接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创建全省高校示范性马克思主义学院,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大思政课”工作格局。2023年11月24日至2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学院思政课教师与博雅住宿书院、明礼住宿书院部分师生,前往红旗渠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思政课现场实践教学活动。
实践教学活动期间,我校与红旗渠纪念馆举行了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协议签署暨揭牌仪式,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实地考察了红旗渠咽喉工程——青年洞,现场观摩了“凌空除险”“铁姑娘打钎”等情景表演,参观了“四有书记”谷文昌生平纪念馆和林州市石板岩供销社纪念馆,并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足迹,实地参观了殷墟博物苑和中国文字博物馆。
这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内容丰富、教育性强,发人深思。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师生依据自己的亲身感受,撰写了心得体会。现将这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心得体会进行汇编,供大家相互交流学习。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张月
红旗渠,巍巍太行山中的一条游龙。大自然造就的天堑,被一群意志坚定的人所征服。无所畏惧的林县人民,创造了人定胜天的奇迹。10年间30万人,风雨无阻,持之以恒,终于完成了“引漳入林”这个举世无双的伟大成就。
林县人民不仅修建了红旗渠,而且孕育铸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是林县县委开始修建红旗渠时的口号。没有现代化机械,靠党员群众;没有后勤保障,靠干部群众支持。党员干部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与群众同吃同住,悬崖上摇荡的是共产党员领头的凌空除险队。“纵使前面万丈深渊,我亦勇往直前”,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钦佩。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这就是红旗渠给予当代人的精神财富。
红旗渠精神既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更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林县人民修建的不仅是一条渠,而是一笔取之不竭的精神宝藏。红旗渠精神是一座伟大的精神丰碑,它将永远激励人们为了实现梦想而勇往直前奋斗!
在现实的繁荣和富庶之中,回望那渠清水,会给人以无限的感慨和遐想。红旗渠精神启迪人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需要拼搏,需要奉献,需要牺牲。让红旗渠精神感召我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刘殿敏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课、马院建设重要讲话精神,2023年11月24日--26日,我参加了必赢nn699net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的红旗渠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受益良多、感触颇深。
通过参观学习红旗渠展览馆,认真观察珍贵历史照片,现场实地察看红旗渠,了解了勤劳勇敢的林县人民,为了解决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20世纪60年代,在没有大型工程机械的条件下,在县委书记杨贵带领下,广大林县人民群众自力更生,一锤一钎战太行,苦战十个春秋,共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修建了总干渠70.6公里、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创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在红旗渠修建的10年中,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如红旗渠总设计师吴祖太,为了完成设计任务,不畏艰险,翻山越岭。在听说王家庄隧洞洞顶裂缝掉土严重后,他深入洞内察看险情,不幸被洞顶坍塌掉下的巨石砸中,献出了年仅27岁的生命,可歌可泣。
巨大的红旗渠工程令人震撼,感人的红旗渠精神值得弘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以红旗渠精神为激励,以严肃敬业的态度和不辞辛劳的斗志干好本职工作。同时,要把这次活动的感人故事,传播给学生,使红旗渠精神发扬光大,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历久弥新、永放光芒。
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张婧
2023年11月24日至26日,我参加了必赢nn699net组织的“红旗渠红色基地实践教学活动”,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太行山区。20世纪60年代,为了彻底改变林县缺水的历史,林县县委决定劈开太行山,把山西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此后10年间有30万林县人民参加到这场战天斗地的伟大工程中,并创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不朽红旗渠精神。
在红旗渠精神中,最令人钦佩和敬仰的,是林县人民的“艰苦创业”精神。红旗渠修建的时候,正值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但林县人民不认命、不服输,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双手烧制石灰、水泥,制造炸药、工具,硬是一锤、一钎,在万仞壁立的太行山上削平了1250个山头,凿穿了200多条隧道,架设了150多条渡槽,修建了12408座建筑物,最终修成了全长71公里的总干渠和1500公里的配套工程。在缺少资金、技术和大型机械设备的时代,林县人民完全依靠双手凿出了这条人工天河,其艰苦卓绝、艰难困苦可想而知。这是一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要完成这项伟大工程,需要何等坚强的意志,需要何等伟大的精神!可以说,红旗渠工程,只有林县人民才能干得出来;红旗渠精神,只有林县人民才能创造得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当前,我们正在迈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样需要发扬艰苦创业精神。让我们继承和弘扬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刘晓燕
周恩来总理曾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此次,我有幸参加学院组织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亲自来到红旗渠畔,深切体悟到这一伟大奇迹工程的卓越与不凡,并深深被“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所触动。
红旗渠是一条希望之渠。“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一曲旧民谣,勾勒出林州历史上干旱缺水的悲惨图景。受气候、地理、地形和地质条件影响,林州素有“十年九旱”之称。千百年来,在缺水环境中苦苦挣扎的林州人民,祖祖辈辈想水、盼水,始终怀有一个水的梦想。红旗渠的修通,为林州人民带来了希望。千年期盼,一朝梦圆。1969年7月,红旗渠工程全部竣工。山的地图上,从此多了一条代表水的蓝色曲线,也为林州人民的幸福生活描绘了一幅希望的蓝图。
红旗渠是一条信念之渠。梦想铸铁骨,壮志撼山岳。条件是艰苦的,任务是艰巨的,林县人民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了152个渡槽,修建了12408座各种建筑物,挖砌山石1515.82万立方米,总投工3470.2万个。是信念的力量,激励着林县人民铸就了这条人工天河。
红旗渠是一条担当之渠。修建红旗渠的十年,无数党员干部舍生忘死,冲锋在前。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和林县县长李贵。在亲眼看到林县人民吃水用水难题之后,杨李二人决心带领林县父老乡亲挖出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源。在红旗渠开工那天,李贵和杨贵二人亲自扛着锄头走在10万民众的前方冲进太行山,奔赴在一线,风雨无阻,与群众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奋斗在一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共产党员干部担当精神的生动展现。
作为新时代的一名青年思政课教师,要以红旗渠精神为激励,以优秀的红色教育资源为依托,站稳思政讲台,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程莎莎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这一次,在学院的组织下,我怀着初心,怀着敬意,来到了红旗渠,去探寻伟大红旗渠工程背后的伟大精神。我为林州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所震撼,我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所折服。红旗渠不仅是一个伟大工程,更是一座永不过时的精神丰碑。
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我在思考我能够从红旗渠中汲取怎样的收获启发?通过那一段段故事、一幕幕真实的场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我找到了三个答案。
第一,我们要坚定红色信仰。红旗渠开工之时,正值国家最困难的时期,但是林县人凭借着“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红色信仰”,众志成城历尽艰险,在悬崖绝壁之上一锹一镐地开凿渠道,以艰苦卓绝的奋斗引来“信念泉”。红旗渠精神闪耀着坚定的理想、不屈的信念,这是提升思政课温度、深度、力度的有效良方。
第二,我们要汲取红色力量。红旗渠工程浩大,施工环境恶劣,但林县人民不怕苦、不畏难,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最终绝壁穿石、创造奇迹。红旗渠的感人故事让我想起习近平总书记的那句话:“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要发扬不怕苦、不畏难的精神,摒弃惰性思维,快速使自己成长进步起来。
第三,我们要担当红色使命。红旗渠工程生动体现了林县人民对初心使命的坚守和担当。精神长河,映照初心。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思政课教师,我要牢记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初心,担当好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历史使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靳朝南
11月24日—26日,我有幸参加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的红旗渠“大思政课”现场实践教学活动。这场实践教学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使我受益匪浅。我想用三个词语来表达学习后的感受:震撼、敬仰、担当。
红旗渠工程让我感到无比震撼。实地参观了红旗渠工程,我了解到,为了修建红旗渠,30万林县人用十个春秋,靠双手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穿了200多条隧道,架设了150多条渡槽,穿越了整个太行山脉,终于凿出了这条自山西到河南、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站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畔,我感到无比震撼。
红旗渠精神让我感到无比敬仰。整个修渠过程中,先后有81人献出生命,而其中最小的年仅17岁;设计师吴祖太,在塌方事件中牺牲了;铁姑娘李改云为救工友被砸断右腿;共产党人林羊成,被落石砸坏三颗牙,拿出钳子,把牙连根拔掉,继续作业。所以,红旗渠绝不仅仅是完成了一个水利工程,它同时还铸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红旗渠精神。我对红旗渠精神感到无比敬仰。
担当好思政课教师的责任使命。红旗渠精神是一种创业精神、一种奉献精神,也是一种担当精神。没有林县县委的担当,没有参加修建红旗渠的30万林县人民的担当,就不会有现在的红旗渠,也不会有今天充满生机活力的林州市。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也要有责任使命意识,有担当精神。思政课教师的责任使命就是要坚守好思政课整个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履行好铸魂育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责任。今后,我要认真学习红旗渠精神,用忠诚诠释担当,用奉献彰显担当,矢志修好我们这代人的“红旗渠”。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陈哲
参观红旗渠,是一次难忘的学习之旅。红旗渠水利工程不仅是中国水利事业的杰出代表,更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通过参观,我深深感受到红旗渠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它更是一座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丰碑。
红旗渠背后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这个工程的建设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那个时候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经济困难。林县人民为了解决缺水难题,先后参加30万人,历经10个春秋,经历千辛万苦,修建了被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看着那些陈旧的照片,我仿佛能够感受到当时人们在恶劣环境下艰苦卓绝的生活生产状况和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毅力。我深刻领悟到,每一项伟大工程,都是无数辛勤劳动者付出血汗和生命的结果。
此次参观红旗渠,让我不仅从理论上了解了水利工程的重要性,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奋斗精神的伟大力量。红旗渠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为了更好的明天而努力拼搏的奋斗历程。红旗渠工程的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的无私奉献,是一代代人为了更好的未来而付出的艰辛努力。这种精神鼓舞着我,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只要有拼搏奋斗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今后,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李沐铭
2023年11月24日至26日,我参加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的红旗渠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经过这次学习和参观,我对思政课、思政课教学有了全新的思考和认识。
思政课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向学生传达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些精神财富是新时代大学生个人成长、发展,以及形成爱国、爱社会、爱共产党情感的重要精神基础。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为改变缺水逆境,与恶劣自然环境不懈斗争所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精神。这种精神的产生与林州特殊地理环境、独特人文文化和特殊历史时代分不开的。但同时,红旗渠精神又是与自强不息、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的。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充分体会到了实践的重要性。许多事物没有近距离的接触很难产生深刻共鸣的。由于自身对知识理解不足,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就会更加弱化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所以我要努力把一些重要的历史场景及其精神更贴近地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比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等,而实践教学、实地考察体验则是一种最有效的途径。在思政课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要通过实地考察、亲身走访、阅读回忆录,或者用自己亲身经历和拍摄的照片,来尽可能还原当时的历史状况,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起到铸魂育人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苏豪
什么是红旗渠精神?它由何而来?又为何能指引林州人民战胜自然走向新的生活呢?带着疑惑和敬仰,十分有幸参与学院组织的红旗渠“大思政课”现场实践教学,让我能够真正切身体会到红旗渠精神的源与流,在林州人民艰苦创业、敢与天斗的这片热土上找到答案。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是红旗渠精神的凝练。在县委书记杨贵的振臂高呼下,三十万林州人民、十年艰苦奋斗,终让漳水得以滋润林州大地,让林州人民摆脱了水贵如油的历史,谱写了拔除旱魔、勇战太行的不朽丰碑。没有装备他们自己造,没有食物上山挖野菜、煮草根,没有房屋就住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之间,他们用健壮的身躯克服一切物质的匮乏。看到山洞里一行行他们曾经学习题写的毛泽东语录,正是他们坚定信仰、无私奉献的历史印记。
作为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其次要有深厚的爱国情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正所谓,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才能让学生树立信仰;让有情怀的人讲情怀,才能让学生具有情怀。要教育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思政课教师就要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中汲取营养,并滋润学生的心灵,而红旗渠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是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教导,不仅自身要深刻感悟践行红旗渠精神,而且要把红旗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育引领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王怡斌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红旗渠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身为红旗渠儿女,红旗渠精神从小就铭记在我的心中。
穿越时空60年,先辈们为结束林县严重缺水的艰苦局面,用最简单的工具,克服重重困难,苦战十个春秋,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成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实现了引漳入林的时代夙愿,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站在新的时间节点,红旗渠精神既饱经沧桑,又历久弥新,林县人民继“战太行”后,又谱写出“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崭新画卷,为红旗渠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中国共产党人倡导和培养的中国精神,包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红旗渠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精神同延安精神一脉相承,蕴藏着百年大党无坚不摧的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
身为思政课教师,既要培养青年学子积极弘扬和践行红旗渠精神,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又要深化对红旗渠精神的理论研究,挖掘背后的生成逻辑、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为宣传红旗渠精神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更要以身作则,将红旗渠精神贯彻在工作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正可谓:“一锤一铲一双手,悬于峭壁战山间。排除万难不惧险,剑指漳河入林县。先辈人民多壮志,誓把太行换新颜。修渠精神创奇迹,后辈不忘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