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我校国际贸易学学科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建设周期为三年。以下为国际贸易学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基本情况介绍。
一、学科发展简况
(一)学科发展演变
国际贸易学作为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在我校已有近20年的发展历史。自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1999年创建,至今一直实施本科教育,2018年开始实施专升本教育。
近些年来学科方向逐渐凝练,师资队伍相对稳定,课程体系逐步健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不断更新与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校级重点学科建设期间,在校院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强基础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建设师资队伍,积极发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示范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项目组所有成员在此期间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国际贸易学一直受到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践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2010年3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被遴选为我校首批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12年6月本专业被列入校级“重点专业”建设项目,2014年5月本专业成为河南省民办高校“品牌专业”建设项目。2015年8月本学科被列入校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16年9月被列入校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2018年9月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被列入校级开放课程。
(二)学科发展定位
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国际贸易学的学科定位必须依据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国际经贸实践的客观需要加以确定。我校国际贸易学科遵循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基地实践“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教学目标,把强化应用性理论教学和提供专业性分析思路,作为国际贸易学学科定位的重点内容。
一方面,紧扣“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国家战略,系统传授和探索研究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国际贸易专业建设体系。教学计划修订时也倾向于应用型培养,为政府机关商务部门、海关各部门以及证券、银行等金融部门提供专门人才需求。
另一方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等相继在河南落地,为了更好地服务本地经济,本专业要进一步引入“重基础”、“多元化”、“体验式”的国际化全人教育手段,为中原经济区及郑州航空港等建设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
(三)学科优势与特色
按照学校发展规划的目标和定位,我们以二级学科国际贸易学为基础,与国内财经类院校同类学科进行比较,我校国际贸易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一是国际化的办学理念。作为河南省唯一一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自成立伊始,学校就秉承中外合作的办学思想,积极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努力开展跨国项目的研究。现在国际贸易学科的建设中,已实现普通班双语教学、全英班精英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等不同层次。
二是已经形成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学科队伍,为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是经过长期积淀和不断凝练,形成了四个相对稳定的学科方向,且不断完善,为学术团队的组建和科研方向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四是形成以校级重点学科——硕士点——特色、品牌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为框架的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格局。坚持以人为本,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国际化全人教育)的教学理念,依托河南省国际贸易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和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点,将国际贸易学建设成为系统传授和探索研究相结合的建设格局。使其办学条件先进、师资力量雄厚、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并使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在省内领先、国内具有显著特色的国际贸易学科。
(四)学科团队
学科团队为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均较为合理的优秀队伍。本学科现有专兼职教师17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共 9人,占教师总数的52.94%;讲师5人,占29.41%;专兼职教师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共17人,占教师数的100%;具有海外经历教师6人。
(五)实践教学
目前,有关国际贸易学科的实验室包括国际商务谈判实验室、贸易经济实验室和模拟证券交易实验室。另外,国际贸易学还涵盖了与其他专业共享实验中心的计算机和语音实验室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都要求学生在大四下学期进行为期8周的集中实习或分散实习,实习结束由用人单位进行实习鉴定,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报告并进行实习汇报,学校根据以上信息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合格给予8学分,否则不计学分,不合格的学生没有重修机会。这种严格的管理模式保证了实习的效果,促进了知识向应用能力的转化,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为了保障这一环节的顺利实施,商学院各个专业都在实习基地建设上下足了功夫。
(六)学生获奖
为了提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国际贸易教学团队的老师指导学生参加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程凌燕老师指导学生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商科专业会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职业院校“用友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河南省决赛中荣获一等奖。
2017年4月胡炜老师和杨轶雯老师指导学生获得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第六届POCIB春季赛团体一等奖,个人一等奖1个,个人二等奖2个,个人三等奖8个。2018年4月胡炜老师和张子荣老师指导学生获得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第七届POCIB春季赛团体一等奖,个人一等奖2名,个人二等奖5名,个人三等奖9名。
海峡两岸大学生国际经贸与商务专题竞赛大陆地区选拔赛统计情况: 2016年第四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国际经贸与商务专题竞赛大陆地区选拔赛,参赛一队,获得团体三等奖;2017年第五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国际经贸与商务专题竞赛大陆地区选拔赛,参赛两队,获得团体二等奖、三等奖。此次所获二等奖,是我校参赛队中唯一获得二等奖的队伍。
二、学科建设基本思路
(一)基本思路
本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为:以改革促进事业发展,以发展巩固改革成果,提升办学水平。人才培养是国际贸易学科的“根本任务”,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树立“以人为本,国际化全人教育”的办学理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加速专业发展。
本学科建设思路与总体设计框架:以我校新的发展规划为指导思想,以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建设、校级在线开放课程为依托,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四个方面,经过3年的努力,把国际贸易学科建成在全省同类院校一流、在全省高校有一定知名度和一定特色的学科。
(二)建设计划
1、学术队伍的建设
为了保证本专业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国际贸易学科进行了如下的师资队伍建设。第一,大力引进或培养高端人才。大力引进或培养高端人才包括引进或培养学科带头人、引进或培养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家学者、引进或培养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第二,鼓励专任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第三,加大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第四,抓好师资队伍梯队和团队建设。经过省级重点培育学科的建设,力争国际贸易学专任教师在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上逐步趋于合理。
为了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职称与学历层次,建设周期内准备引进国际贸易高质量人才(具有博士学位或教授职称或学科带头人)1-2人,2-3名教师申报教授职称,2-3名教师申报讲师职称。中青年骨干教师增加1-2名,选送1-2名教师到国内外进修或攻读博士学位。
2、科学研究建设
在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科学研究与成果的转化工作,充分认识科研工作作为高等院校的三大职能之一,在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声誉、增强办学实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1)科研立项:继续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积极组织动员本学科教师申报省部级科研立项,多争取产、学、研、企业联合项目。强化科研诚信观念,提高项目的命中率和完成的优良率。3年内获得省级项目1—2项,地厅级项目4—6项。
(2)科研成果:3年内出版专(译)著(或统编教材)1—2部;鉴定项目1—2项;核心论文5—10篇(力争三大索引论文1-2篇),普通CN10—15篇。
(3)科研获奖:提高科研水平,多获高级别奖励。力争获得省部级奖励1项,地厅级奖励2—3项。
(4)实习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的推广和向生产力的转化,建立产—学—研基地,在此基础上,创建2—3个适合国际贸易专业的实习基地,并将1个实习基地建设成为实习教学示范基地。
3.教学与人才培养建设
(1)完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①“一专”,即突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方式和人才培养的专业特征,即美、日、韩等国家合作(如中美合作办学),培养面向世界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把该专业建设成河南省内高校合作办学的示范专业;②“两赛”,即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POCIB)和海峡两岸大学生国际经贸与商务专题竞赛,着力提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③“三型”,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开办顺应了河南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合作办学和人才培养目标上体现出国际型、外向型、复合型的特征;④“多视角”,即该专业的学生在接受了相关的专业教育后,初步具备多维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⑤“广就业”,即借助学生在学校学习和实习的便利,实现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广泛就业或升学。
(2)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首先要在课堂教学实施更加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以学分制为载体,在保证专业必修课开设的前提下,加大专业选修课的开设力度,增大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的空间。
其次,通过课外专业性活动引导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①以专业技能培养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积极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比赛、专业论文竞赛、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及学术报告会等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训练平台;②以活动课程建设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将学生的社团活动与课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组成一种新的系列性课程类型;③以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我发展,以拓宽学生学术视野,营造研究性学习氛围。
最后,以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或以参加社会实践等社会活动为载体,搭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作为保障机制,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的学分认定制度,对学生参加各种技能比赛、创业计划大赛、课件作品比赛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一定的学分,以此激励学生积极自觉地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的锻炼;另一方面要完善对指导教师的奖励制度,以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育人成果。培养出“英语精、知识新、交际广、能力强”的符合时代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3)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除继续完善、拓展课堂教学以外,将积极探讨、使用和完善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更好地支撑专业建设。
首先,针对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多媒体教学普及程度较高的良好现状,今后本专业多媒体教学改革的重点主要是提高自主研发多媒体课件的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案例材料、声音、文字与图片为一体的高水平课件制作。
其次,在完善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实验室等教学资源,大力推进网络教学改革。通过网络教学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网络教学平台等方面的建设,实现课程教学的网络化,建设好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4)双语教学
在已经积累的较为丰富的双语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本专业的双语教学将更加贴近国际合作办学的特有办学模式,从加强语言基础课程教学和完善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两个方面出发,一、二年级课程设计主要以英文的听说读写训练为主,更多的为三、四年级提供到国外优秀大学交换学习的机会。经过语言课程教学的训练后,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渐次铺开。针对不同专业课程的难度确定不同的双语教学比重。
作为保障条件,要进一步加大双语师资的培养力度,形成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和一批主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中英文教材与教学参考书,以此确保主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双语教学的进行。
4.实验室建设
(1)加强国际贸易学科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建设拥有一批优秀教师、较强的科研实力、优秀的管理水平与社会贡献度的国际贸易学科专业实验室,加大国际贸易相关软件的购买;增加设备投资,用于国际贸易学科和专业建设。
(2)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开放实验项目的申请与管理,使参加开放实验项目的学生的比率到2018年达80%以上。增大国际贸易学科的实验课时数;增加实验学时数,使实验课时占总课时比率达到30%以上,切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三、学科建设目标
通过三年的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在科研立项、科研成果转化、科研奖励的数量和质量方面进一步提升;在社会服务方面为社会输送一批高质量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在文化传承方面加强学科文化与环境建设,营造积极进取、努力向上、和谐包容的良好学术氛围,形成健康的学科文化。
四、学科建设举措
(一)组织保障及政策和机制
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学院内建立有院长、副院长及学科点负责人组成的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每季度进行一次规划建设执行情况检查,督促学术梯队完成岗位工作任务,保证学科建设规划的实施,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和运行机制。
(二)学科队伍建设办法
以学科建设为契机,尽快提高学科学历层次、职称结构,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具备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为选拔省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创造条件。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锻炼和培养教师队伍,使具有硕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青年教师尽快成为教学科研的主力。
(三)教学改革的思路及措施
理论教学改革实行主讲教师负责制和本科生导师制,改革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实践教学改革要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实行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