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2024年泡泡玛特“筑梦计划”助学金的评选工作正式启动。一周时间,共收到10个书院100余名学生的申报材料。由西亚斯教育发展基金会、学务处学生资助中心、泡泡玛特公益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结合每位学生具体情况,参照评分细则认真打分,并经过多次讨论后,确定了22名拟受助学生。
实地走访工作,于7月26日早晨开始,8月2日下午结束。为期五天的走访中,我们看到的拟资助学生的家庭,大都因意外或疾病致困,这种“困”不是思想的那种困,没出路的那种困,他们的家庭条件再不济,也没人肯让孩子放弃读书,这是我们从这次走访中看到的希望。
1
远离城市的家
从驻马店市区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曲折山路,我们和暑期外出打工的心心通上了视频。碰到连地图软件都不清的山路分叉口时,还是人工导航更靠谱。越过山路两旁红色的美人蕉和整片的花生地,终于在半山腰处看到了她的家。
红色的大门,没有任何装饰的灰色围墙,爷爷奶奶把我们引到贴满心心奖状的房屋里,地上那一大包像松子一样的草药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爷爷说这是从山上采来的,泡水喝能降血压。
我们很难将申报资料上的不幸,和这个院子里看似风平浪静的生活联系起来。心心的父亲在她一岁时意外去世,母亲没多久也离开了她。这个暑假,她没在家,和姑姑一起去广东打工挣学费了。
去往南阳新野的路同样坎坷,打开李岩弟弟发来的定位后,我们还是在村口东西走向的路上往返了好几趟,又绕错两个路口,才找到了目的地。
李岩家里很干净,墙面白白的,风吹过的时候,挂在墙沿上的丝瓜藤也跟着摇摆。哥弟两个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多年,弟弟学习成绩一般,没念大学去汕头打工了,这次回家,是因为患了癌症的爷爷病危了。
七月底,正赶上农作物的丰收时节。走进小伊家里,映入眼帘的是大棚下堆满的麦子和七八袋用网兜装满的大蒜。母亲为了照顾先天性智力障碍的两个孩子一人在家种地,做过动脉瘤手术的父亲为了多赚点钱,又外出打工了。
杨华的爷爷把麦子晒在门外面,前些天的暴雨让这位靠种地糊口的农民很是心痛,他默默的把红色凳子擦了又擦,一言不发。在相继失去儿子和儿媳后,他和老伴带着孙子继续生活在这个院子里。
在规划走访路线时,我们就注意到名单上统计的拟资助学生家庭住址,几乎全都位于偏僻的乡镇,他们是被城市遗忘的群体。远离城市,意味着这些学生背后的家庭和家乡,经济相对落后,资源相对匮乏,他们原本就很难完整地享受社会保障,当疾病、意外来临时,抗险能力低的他们会迅速陷入贫困状态。
贫困在中文语义里包含两个意思,一是“经济窘迫”,二是“发展受限”。基于此,我们在落实助困项目时,也不应仅限于了解学生的经济困难程度,还应注重倾听和理解,寻求帮助学生脱离困境的机会,这也是走访工作意义之一。
我们把走访学生的关键信息写在了便利贴上,孤儿,家中三人患癌,单亲,母亲出走,父母和弟弟均为智力障碍。一路上,我们思考着除了发放助学金这种“短期资助行为”外,还有哪些“长期资助行为”能帮到这些家庭。
2
走出去
从偏远乡镇走出去,对这些孩子来说,似乎只有打工和读书两条路,打工是说走就走的事,读书确是需要举全家之力才能做出来的艰难决定。
这股力首先是学生自身的努力。相比于城市学生,农村的师资力量是可以想象到的弱小,但在现有高考制度里,不会因资源环境的劣势而对乡镇学生有特殊对待,相反,他们还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从高考中艰难突围。
其次,是获得全家人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支持。我们走访的所有家庭,孩子们的父母都把读书能改变命运视为真理,家里能供养出一个大学生,是能让整个家族在村庄里抬起头的事,砸锅卖铁、流血流汗他们都愿意去做。
巧巧走出去,靠的是母亲辛苦种的粮食和虽然患病却依然外出打工的父亲。心心走出去,靠的是爷爷奶奶的政府救助金和姑姑伯父的支持。周杰走出去,靠的是19岁弟弟省吃俭用攒下的的打工钱。
托举孩子们的人,往往是务农或打工的家人,工厂工地是他们的工作场所,流最多的汗,赚最辛苦的钱,孩子们太清楚这种谋生方式的不易,就这样带着对家人的亏欠走进大学校园。课堂上,他们大多怯于表达自己;生活中,他们大多善于隐忍。久而久之,养成了沉默内向,温和却顽强的性子。
他们的大学生活通常是在对未来的担忧中度过的,学业是不能荒废的,他们绝不能辜负全家的期望。但钱永远都不够,所以还要利用业余时间,想法设法打零工,赚尽可能多的钱。读了书能干嘛,读书花的钱能不能赚回来,未来的去向也是他们在意的问题。我们意识到,走出去也许不是最难的,走得远才是。
3
需要被看见的他们
“老师,俺闺女在你们学校学习咋样?”有走访家庭的长辈这样问道。他们对一纸文凭的那种期待,更是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期待。
2022年6月,由我校2005级校友王宁创立的泡泡玛特公司,通过我校基金会设立总额500万元的泡泡玛特“筑梦计划”奖助学金,旨在帮助我校品学兼优且家庭贫困的学生完成学业、奖励在研招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帮扶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自2022年助学金走访工作开展以来,已有40余名学生接受此项资助。这些学生们的遭遇夹杂着无数心酸,今天,他们的起点也许不如大多人,但没有人会否认,他们在困境里打磨出的韧劲、力量足以迸发出各种可能。
豫东的小麦和玉米,豫南的花生和芝麻,孩子们在庄稼地旁不远处的家,他们是与土地最亲近的朋友,是最能感受到这片土地脉搏跳动的年轻人。
他们需要被看见,我们也需要看见他们。
(以上拟受资助学生姓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