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与传播学院基本情况如何?
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于2011年,为适应社会对传播人才的广泛需求,顺应新闻传播学科蓬勃的发展趋势,学院不断扩大专业范围,目前建有2个本科专业:新闻学、广告学;1个专科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本科专业下设5个专业方向:新闻学、新闻学(新媒体方向)、新闻学(数码影像方向)、广告学、广告学(形象管理方向)。

学院愿景:
成为中西文化融汇、创新精神彰显、专业特色鲜明的新闻与传播学院。
使命: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竞争力的复合型传媒人才;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社会进步、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设置情况如何?
新闻学
新闻学专业设立于2010年,其前身为学校基础教育学院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2011年7月纳入新闻与传播学院之后,经过调整和提升,专业建设进入更加科学、规范的发展轨道。2016年9月,学院新闻学专业顺利通过了河南省教育厅组织的河南省高等学校普通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目前根据学院现有师资及教学实践,新闻学专业已经形成了新闻学、新媒体以及数码影像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依托于必赢nn699net国际化和商科教育的优势,将新闻与英语和经济管理有机结合,强化实践教育,提高应用能力,积极建构全方位、交叉学科知识体系的学科特色,培养兼通新闻理论知识与经济管理基础知识,英语水平高,精通新闻传播业务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新闻专业人才。
新闻学特色专业(数码影像方向)
新闻学特色专业(数码影像方向):课程涵盖新闻学基础、数码影像技术、数字后期处理技术、网络媒体等几大主要模块。数码影像方向改变传统的新闻学专业教育模式,强调培养学生扎实的影像专业能力,艺术审美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多元化的信息传播能力,培养适应新兴媒体的“复合型”数码影像人才。尤其在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之下,传统媒体受到了很大冲击,新闻从业人员的生存面临巨大挑战,数码影像方向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就业打好坚实基础,将成为新闻学教学改革的趋势和重点。
广告学
广告学专业于2002年正式获批设立并招生。经过16年的专业建设和发展,广告学专业已经发展成为注重实践的创新型特色专业,并在实践教学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1年7月必赢nn699net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广告学纳入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后,专业建设进入更加科学、规范的轨道。
2013年9月,广告学专业增设形象管理方向并开始招生。形象管理方向为我省第一个本科层次的专业方向,培养企业和个人形象管理的高级人才。2014年9月,广告学获批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校级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并于2017年3月顺利通过验收。2017年1月,传播学(广告学)获批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校级重点培育学科。2018年12月,传播学(广告学)获批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校级重点学科。
广告学特色专业(形象管理方向)
广告学特色专业(形象管理方向):河南省首个形象管理本科专业方向,以形象管理为特色专业方向,打造全省优势品牌形象;以所处经济港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服务地域专业特色;以创新产业和实践教学为支撑,培养优秀创新创业人才。目前,必赢nn699net广告学专业和广告学形象管理专业方向已经发展成为具有鲜明教学特色,注重实践性和创新型教学,在省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
新闻与传播学院师资建设及人才培养情况如何?
“ 2014年9月以来,新闻与传播学院引进一批高职称、高素质人才补充原有教学和科研团队,教师团队成员在职称、学历、年龄的层级、梯次都更加科学。截止2019年6月,我院教师总计28名,其中教授4名,占15%;副教授8名,占29%;中级职称10人,占36%,硕士研究生学历及以上教师比例为93% 。建立教师参与专业实践的机制,造就真正的“双师”型教学队伍。逐步建立和完善富有活力的教学团队,吸纳和聘请相关专业教学与科研的教职人员,参与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活动。
据相关数据统计,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其文字能力、实践能力广受用人单位好评。”
院长简介
院长:贾士秋

1963年9月出生,新闻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新闻理论、广播电视新闻学和节目主持艺术教学与研究,近几年涉足媒介人力资源管理和新媒体发展研究。是省级重点学科——郑州大学传播学科学术带头人,郑州大学校级精品课程《节目主持艺术学》主持人。
先后出版《广播学论》、《新闻发布理论与实务》等专著,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节目主持人通论》,参编《应用广播学》和《中外广播作品评析》、《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等国家级通用教材;独立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篇,其中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共计15篇。《加拿大免费华文报刊生存现状和未来发展》等2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和收录。 2007年度2篇论文被新华文摘观点摘编。论文《用“约束”实现“人本”》获2007年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电视节目主持人管理创新研究》、河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从新闻评论典型报道看舆论监督的作用》、河南省社科联基金项目《解析新闻报料现象》、河南省教育厅项目《面向21世纪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河南手机报现状及未来趋势研究》等社科项目9项,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国家教育部、河南省社科人文项目2项。
项目(主持)和论著(独立)先后获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青年奖,并获得7项厅级人文社科奖。
1998年入选“河南省优秀教师”,2002年入选“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006年入选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007——2008年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
先后担任中国视协电视节目主持人研究会学术委员;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特约撰稿人;代职在省市电台、电视台从事新闻采编和节目主持工作,兼任听评专家组成员;并在中原崛起与人才战略发展研究会、全国高校新闻传播学科负责人联谊会等机构学术兼职。
新闻教研室教师
王利芹 ▼

王利芹,副教授,新闻教研室主任。毕业于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必赢nn699net第四批骨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学、传播学。任教10年来,先后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篇。多次主持并完成省厅级科研项目,主持的科研项目获河南省社科联项目鉴定一等奖三次,二等奖一次,郑州市社科联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一次。出版多部专业教材。多次参加省级以上摄影及专业教学竞赛。其中连续数年摄影作品入围“平遥国际摄影展”,个人微课作品先后两次获得教育厅组织的信息技术大赛等级奖项。任教以来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
杨峰 ▼

杨峰,教授, 1986年毕业于江西大学新闻系摄影专业,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新闻纪实摄影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理事,河南省新闻摄影学会副主席,必赢nn699net专职教授。高级记者,国家艺术基金评委,河南省新闻奖评委,河南省政府文化成果奖评委。
胡钢锋▼

胡钢锋,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从2008年起至今担任平遥国际摄影大展院校部主任,负责国内外参展院校的策展和摄影教育论坛。在国家教育部举办的全国第一届、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指导学生摄影作品获专业组一等奖与二等奖,并获教育部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杜方伟 ▼

杜方伟,副教授,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200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河南省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电影与电视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与视觉文化,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和参与省级项目5项,厅级项目16项,参编教材2部。从教以来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先进工作者”。
张永洁 ▼

张永洁,副教授。河南省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加试统考评委,河南省演讲与口才学会会员,河南省影视艺术家协会会员。199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文学院,200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共计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7篇;主持、参与科研项目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4项,地厅级项目4项;参编专业教材6部,其中一部荣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二等奖;获得地厅级科研成果奖3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校级科研以及教改奖项多项。现任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学督导。
李春丽▼

李春丽,讲师,确山县高考文科状元,河南大学英语语言与文学学士,省重点高中十年英语教师,教学成果获省市奖励。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硕士,校级优秀研究生,发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篇。现为西亚斯学院双语教师,研究方向为传播学双语教学。美国波音特罗马·拿勒撒大学“J-1优秀交流学者”。发表论文九篇,参与省课题2项,主持厅级课题5项,参编教材1部。从教以来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工会会员”。
陈蓓 ▼
陈蓓,讲师,获文学硕士学位,校级青年骨干教师。主要承担《新闻采写》、《新闻编辑》、《新闻采编与制作项目课程一》的教学工作。先后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省级课题五项,主持厅级、校级课题十余项,参与撰写教材两部,专著一部。获得教学优秀奖一等奖,微课竞赛一等奖,多次指导学生参加省市级演讲比赛,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崔颖 ▼

崔颖,讲师,校级青年骨干教师。 2010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任教,并承担新闻评论、新闻采写、新闻史论、应用写作、广告文案写作、中外新闻作品赏析、传媒经典案例分析、财经报道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评价优秀。研究领域为传媒经济、新闻业务及新媒体文案写作与传播技巧,发表论文近十余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2篇;参研省级项目两项,主持厅级项目项3项,获一等奖2项,参研厅级项目、厅级项目6项(其中一等奖2项),主持完成校级课题5项,主编和参编教材共2本。
孙嫣然▼

孙嫣然,助教, 2018年毕业于辽宁大学获硕士学位, 现任必赢nn699net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担任新闻史论、新闻摄影、主持艺术等教学工作,教学质量评价优秀。多次参与省级、厅级、校级各类科研课题,发表专业论文数余篇,2019年度参加校内微课竞赛荣获三等奖。
广告教研室教师
张旻 ▼
张旻,广告教研室主任、副教授。1999年毕业于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专业,为河南省第一届广告专业毕业生;2005年毕业于香港大学,获整合营销传播研究生文凭。共计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发表于《中国记者》的论文《热闹的“网红”:网络直播平台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被他引40余次,主持参与科研项目十余项。同时指导学生参加广告学科竞赛中获得全国等级奖5项,省级等级奖10余项,实践广告教学中成果丰富。
徐键 ▼
徐键,副教授,民盟副主委,硕士生导师,河南省广告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河南省包装技术协会会员,中国色彩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刘建龙▼

刘建龙,副教授,高考恢复后首届大学生,河南大学中文本科,后读研西南大学古典文学(唐诗宋词)。毕业后,郑大教学三十年,退休后在西亚斯任教至今。著作有《诗词类鉴》(中国书籍出版社)《古文类鉴》(中国文史出版社)《诗苑导览》(专利文献出版社)《中华诗词经典》(河南人民出版社与葛景春合著)。另有论文《比兴——诗文创作的味精》《点铁成金须有铁》《时代呼唤诵读积累的回归》《古代作家成才要素之探析》《时代呼唤科学的标尺》《解破“后人”迷魂阵,始觉警钟更深沉——杜牧阿房宫赋末段“后人“一词的诠释》《珍惜失中得,浩气铸妙文——由人生得失的辩证关系而解析“养气”之理》等三十余篇。
郭克宏 ▼

郭克宏,副教授,长期从事新闻学理论和实务的教学和研究。主持省级和厅级科研课题10多项。出版《传播与修辞》(群众文艺出版社)、和《法治新闻的法治精神方略论》(光明日报出版社),发表包括核心期刊在内的学术论文26篇。
河南省电影与电视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与视觉文化,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和参与省级项目5项,厅级项目16项,参编教材2部。从教以来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先进工作者”。
陈佳 ▼

陈佳,讲师,毕业于郑州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校级青年骨干教师。主要承担《影视广告》、《广告摄影摄像》《服饰搭配艺术》《中外影视人物造型赏析》的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广告学(形象管理方向)主要负责人,先后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省级课题五项,主持厅级、校级课题四项,摄影作品多次入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获校级“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张爽 ▼

张爽,讲师,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于德国安哈尔特高等专业学院。曾担任三大构成、设计色彩、设计素描、图形创意、广告创意、网页设计等课程的教学。曾获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第三届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大赛二等奖、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第四届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大赛微课二等奖、课件一等奖。
付月 ▼

付月,助教,2013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数字媒体影像硕士,台湾东海大学艺术研究所交换生,研究方向为数字影像媒体的传播及应用。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影像作品连续多年入选并参展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指导学生多次获得国家及省级摄影比赛奖项。
郭婷 ▼

郭婷,助教,管理学硕士,毕业于巴黎高等商学院。主讲广告心理学、广告调研、市场调研、中外广告案例赏析等课程,2017 年度获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2018年度微课竞赛三等奖,第二十二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暨河南省第四届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优质课大赛二等奖,第二届国青杯 教学成果二等奖。
郭梓暄▼

郭梓暄,助教,四川师范大学文学学士,英国考文垂大学管理学硕士。主讲课程:平面广告设计、广告经营与管理、时尚管理。
实验教师
侯冬青 ▼

侯冬青,实验中心主任。2007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行业应用软件Adobe影视后期培训教师,H5培训教师。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和参与省级项目七项,厅级项目五项,参编教材两部,先后被评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优秀科研工作者”。
崔文增 ▼

崔文增,讲师。2005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2003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平面设计工作。曾任“北京新日集团”研发中心任高级工程师、副科长; 2011年8月入职以来,从事行政教学管理工作,在校期间被评为“优秀工作者”、“优秀工会干部”等5次荣誉称号;发表论文5篇,课题5项,其中2项荣获一等奖;学科竞赛“国青杯”全国高校艺术与设计大赛中,作品“青山绿水”在教师组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国青杯”比赛,荣获“一等奖”5人次、“二等奖”7人次、“三等奖”8人次,同时,荣获“优秀组织教师”、“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新闻与传播学院实验室建设情况如何?
“ 新闻与传播学院实验中心成立于2013年6月,包含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演播实验室、摄影摄像实验室及数字出版实验室等4个实验室,设备总价值600余万元,其中非线性编辑实验室于2016年获批校级重点实验室。 ”

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数字出版实验室
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建成于2013年,是学院广播电视技术、新闻传媒及广告等相关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安装的全套ADOBE影视后期制作软件(Premiere、After Effects及SpeedGrade)为广告及新闻专业的主干课程提供了专业的制作保障。这种软硬件组合的方式,有效降低了非线性编辑实验室的运营成本,并充分发挥了非线性编辑实验室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扩充性。

演播室实验室
演播室实验室是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及其相关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它承接摄、录、编、播,是整个新闻传媒和广播电视技术的主干流程,可以完整的体现教育教学的各个阶段,使学生能够全面完整的了解广播电视新闻业务从采集制作到编辑播出的全过程,是整个广播电视和新闻传媒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实景、虚拟演播室的搭建可以充分保障教学、课题实践需要,为影视制作全流程提供技术保证。

摄影实验室
摄影实验室于2015年9月建成,面积60平方米,设有数字图像工作间及摄影棚。拥有3台专业级高清数码相机、20台高清数码相机、20台套传统放大系统;完整的摄影棚摄影设施;3台苹果imac图片工作设备;1套写真机、冷裱、覆膜输出设备;1套摄影摄像辅助拍摄的道具、服装、背景、耗材设备。摄影实验室是一个集传统摄影和传统后期制作、数码摄影和数字图像后期制作、影棚拍摄、图像观摩鉴赏于一体的实验室。主要用于摄影技术基础、新闻摄影、广告摄影、网络摄影等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可同时满足20人的实训教学。摄影实验室主要用于学生专业课的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多摄影技术的学习,能锻炼其对于广告摄影摄像实践教学环节的着手能力,保证广告教学的有利展开。
新闻与传播学院有哪些特色社团?
“时光通讯社”创立于2012年4月,同时《时光报》创刊。“时光通讯社”由新闻与传播学院所有老师指导支持,学生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创建新闻报刊、进行新闻采访、新媒体运营、拍摄照片,制作创意视频、创作微电影等。时光通讯社旨在为新传学子提供一个锻炼自我的平台,使所学知识有所实践,所想之事有所实现,展现自我才能,使学生从新传人成长为新闻人。

时光通讯社学生
《时光报》是一份传播校内新闻,引导学生舆论,促进师生间、校内外交流的校内新闻刊物,发行覆盖率在校内可达100%。

时光报校庆20周年纪念版
时光通讯社“高端访谈”,是西亚斯优秀的采访栏目。

在高大上的演播室里中外双语采访国内外名人嘉宾

走进时光深处高端访谈
时光通讯社参与校内外的各种活动,如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女性文化论坛等各类大型活动的采访记录工作,使学生在学校就提前体验作为一个新闻人的日常

“最美时光”影展瞬间

学校大型活动“时光通讯社”学生摄影作品
这个九月,
新闻与传播学院欢迎你的到来!
想要了解更多有关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内容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