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务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70年视阈统揽
分享到: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进一步强调了高校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办国办[2014]59号)中指出,“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牢牢掌握住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体系真正实现了全覆盖。

纵观改革开放四十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评估:一是看不到主流是错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支流,是前进中的问题,是能够解决的,我们对抓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满信心。二是看不到问题是危险的。成就的背后,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很多,有些甚至是相当严峻的。三是思想道德教育仍然是薄弱环节,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中,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高校思想道德建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师生的思想道德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狭隘功利主义等一些突出问题。

2019年,“3·18”讲话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震撼与警醒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对全国2,900余所高校、598个马克思主义学院、7万多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种鞭策与鼓励,一种震撼与警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站在消除西方“颜色革命”“政治转基因”等一切拔根去魂企图的最前哨。“3·18”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3·18”讲话的深邃意蕴怎样高估都不过分。

1.“3·18”讲话是站在国家布局走势以及国家安全的高度

国家安全包括国家根本制度安全,这是保障国家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石;意识形态安全,这是保障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政治意识不受威胁与侵害、能够稳定存在和健康发展的基石;价值观念安全,这是保障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念能在社会和公民中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石;优秀传统文化安全,这是保障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特性,积淀在该国、该民族骨骼里,筑就在该国、该民族血液里的基石。

2.“3·18”讲话是站在举旗定向的高度

一是看世界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起源。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St.Thomas More),1516年写下恢弘之著《乌托邦》,提出财产公有,这是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二是看全球26名顶级富豪财富等于38亿底层人口资产总和。2019年1月21日,国际慈善机构乐施会(Oxfam)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前夕发布报告称,目前全球有亿万富翁约2,208人,创历史新高。在2017年—2018年期间,几乎每两天就新增一位亿万富翁。亿万富翁的财富总量也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全球最富有的26位富翁所拥有的财富达到1.4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最贫困人口(38亿人)的财富总和。因此,“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永远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口号!三是看现实世界政策下的非洲—以疟疾疫苗为例。疟疾是世界上最致命的疾病之一,在非洲每年都造成200万人死亡,其中多是儿童。由于疟疾并未直接对发达国家造成影响,因此它所引起的巨大苦难常被忽视。因为疟疾疫苗的投入生产不可能带来利润,且该病在大部分富裕国家销声匿迹,世界上最富裕的人没有花钱寻找抗疟疾物的动力。四是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纵观20世纪的社会主义国家,无论人口总量、国土面积,还是国民收入总额均占了世界1/3;工业总产值占了世界2/5。但是1989年东欧剧变、1990年苏联解体后,欧洲9个社会主义国家再加上亚洲的蒙古,已有10个社会主义国家改弦易帜。目前,仅剩下中国、越南、朝鲜、老挝和古巴5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砥砺前行。

3.“3·18”讲话是站在世界社会主义进入谋求复兴与发展的“四期叠加”的高度

一是世界范围内反对和变革资本主义运动的集中开展期;二是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化趋势与加强协调联合的国际化趋势并存发展期;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旗帜且引领示范作用的上升期;四是处于新一轮衰退期的世界资本主义与处于新一轮上升期的世界社会主义之间的竞争与博弈更趋激烈期。

21世纪初到中叶,在这新格局和新走向的历史背景下,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呈现出新趋势,这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上半叶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前途命运。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今天,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员总数约为10,021万名。其中,中国拥有9,059万名共产党员,加上其他四个社会主义国家(越南、朝鲜、老挝、古巴)共产党员总数约为962.4万人,再加上世界上其他国家120多个共产党组织的党员人数约850万人,合计近1.1亿人。

4.“3·18”讲话是站在反西方和平演变的高度

1946年,美国乔治?凯南第一次提出要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初步构想。1953年,和平演变成为美国重要的国家战略。从2016年起,美国改变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考试形式,侧重美国建国史、建国文献,将美国宪法和权利法案的章节纳入考试,输出西方的价值观。从而构成美国“四片”输出战略:好莱坞大片—文化输出;麦当劳薯片—经济输出;美国芯片—互联网输出;美国纸片—价值观输出。美国在亚洲通过教育方式培养亲美人士;通过强势的理论和观点影响精英;用文化产业方式熏陶普通百姓。在当下世界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异常频繁之时,“3·18”讲话非同凡响、意义重大。

5.“3·18”讲话是站在实现中国梦的高度

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共出现过以下的世界性“国家梦”:一是“罗马梦”{公元前27年至公元476年(西),公元1453年(东)}。管辖6,000万人(当时世界人口不到2亿人)、统治500万平方公里版图的世界城市。二是“长安梦”(公元618年—907年)。唐朝都市长安(现西安),外国商人、使者、留学生、留学僧人等总数高达10万人。与唐朝通使的国家、地区多达300个,是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三是“伦敦梦”(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伦敦拥有240万人,是高度发展和繁荣的世界城市。四是“苏联梦”(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为全世界进步人士所认同,社会主义将在全世界范围内不可避免和普遍地到来,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类的未来。五是“美国梦”。人人都有机会,可能一夜暴富,是理想主义与物质主义完美结合的描绘。六是“中国梦”。破解了过去很多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上对西方的“路径依赖”,从而开辟了人类通向美好社会的崭新道路,也为人类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提供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由上可见,“世界梦”的共性所在—都是在国家经济高度发展时期出现的,其经济实力在世界上都占有数一数二地位。“国家梦”都是在国家的社会形态具有典型意义的时期出现,制度比较先进和完善。203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进入一个全新世界的中国,需要民族脊梁、更需要大国精神作为梦想的支撑。“3·18”讲话令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如沐春风,但需要有警醒意识,有更高站位,谋划课程;有更高标准,建设队伍;有更高要求,促进改革。

第一,将思想政治工作上升到灵魂层面。因为精神文化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盛衰,精神文化是群体意识,是共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奉献,是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基因,是在一个更大的历史坐标和文化使命上解决国家情怀“落地”的问题。

第二,遵循“五个第一”。第一培养,要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一教育,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第一课程,开好思政课。第一学科,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第一学院,即马克思主义学院。我们要共同筑牢红色基因,社会主义政治本色,擦亮马克思主义鲜亮底色。

第三,拓展新场域,凝聚发展动力。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发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机APP软件,成功申报国家版权局软件著作权证书。让“课程导论+专题分论+经典回论+课堂讨论+实践检论”的“五论一体”线下思政教学模式与“微课+MOOCs+视频公开课+手机思政APP”四位一体线上的新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将“精品课+优质课+慕课(MOOCs)+共享课”四课建设融为一体,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

第四,加大配套与投入。“3·18”讲话第二天,《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出台,提出连续五年投入100万元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建设;职称评审计划单列;2020年马克思主义学院迁入2,000平方米独立办公楼等。另外,北京邮电大学积极构建多层次互补、有机融合的大思政格局,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日益显现。真正做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画好“同心圆”。

第五,坚守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历史使命。高举一面旗帜—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引领社会;擦亮一个底色—中国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底色(红色基因,社会主义政治本色);凝聚一支队伍—专职从事思政课教育教学+理论研究阐释宣传的教师队伍;建设一个学科—作为社学科学“领航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守住一段渠—开好思政课,抓好德智体美劳教育,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科学思想基础。

第六,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综述以上,我们通过纵横统揽1949年至2019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70年的视阈变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我们深深感悟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的不同所产生的方法轨迹就不同,而“3·18”讲话是最接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的。

“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是人类的最高层次,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概念首先是由马克思提出来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将“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规定为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而实现人的现代化是其初始阶段,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其高级阶段。“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其基本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类”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二是“个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70年的今天,我们更应关乎“类”的角度,而不应全都是“个人”的角度,如各种能力的发展、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个人价值的全面实现等。“类”的角度主要包括:“类特性的全面发展”“类能力的全面发展”“类社会关系的丰富与全面发展”“类的全面解放和充分自由的实现”。“类”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两个层面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包含、辩证统一的。“类”的全面发展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类”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归宿。(作者:周晔)

上一条:消除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的误区

下一条:中外大学校长热议——世界一流大学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