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想信念 - 正文
新时代“美育+思政”的融合与发展研究
发布人:刘贝贝  发布时间:2021-04-25  浏览次数:
分享到: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艺和美育工作。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 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把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 高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主要阵地,是为治国理政、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解决方案和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还肩负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 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美育+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通过充分挖掘美术教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活化红色基因,使美术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是探索课程思政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大思政”和“三全育人”的重要环节。高校美术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体现,深挖美术在传承与演化中的时代内涵几十万年前,在文字尚未发明的古人部落中,美术已经作为一种计量工具在石壁上刻画获取到的食物种类和数量,即使那时的绘画水平低下,如线条是曲折的、图案大小不一、毫无精致和美感,但不碍于是人类协调运用手和脑的一次伟大实践。华夏大地上的民族在经年累月的刻画实践之中,逐步发明了象形文字,改变了以往人类智慧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而文字 以更详尽无误的方式承载着智慧和文化,其中美术的作用功不可没。传统师徒制中美术教育的思想引领中国教育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在美术方面也是强调尊师重道、有教无类,大师者通常为当时社会品德高尚的文人雅士,备受尊敬,多以人情血脉关系收纳徒弟,一直秉持着对学生纯真的、无私的爱,倾囊相授。 师徒制在当今社会也发挥重要作用,不仅传承技艺,而且承载了诸如尊师重道、修炼品德的文化底蕴,但在当今社会的现代教育体系,有充足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以 及更先进的尊重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理应有更多的办法来促进美术事业的发展,新时代的党和国家制定了许多充满智慧的方案和鼓舞人心的制度,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也是未来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一部分。

高校“美育+思政”融合发展“课程思政”的现实意义如今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 应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四个自信”是中国人民走向复兴的精神财富,其中最根本的是“文化自信”。 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有“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 表现形式多姿多彩,有诗歌、乐曲、戏剧、国画、书法、对 联等,美术是体现中国文化的重要一环,因其审美特性是纵穿古今,世界各民族都具有共同基础的视觉审美观,所以美术的现代化走在诸多传统文化前列,在如今强调产业升级的社会,具有广阔应用前途和市场规模, 如动画电影、游戏美工、汽车造型、包装设计等,只要在各行业中创造优秀作品,打响民族品牌在国际影响力, 必定能更加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高校美术教育“课程思政”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在思想观念上,未能正确认识思政教育深刻内涵。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活跃,主观创造性强,面对时代发展中的新事物、新思潮具有较强的接受力,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响应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但也有相当部分学生缺乏深入学习政治理论的动力,认为学习政治理论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对时事政治关注不够,普遍存在缺乏社会动态的识别力和洞察力。 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艺术类院校普遍存在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部分美术专业老师未能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美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往往以传授绘画技巧和技能为主,忽略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而学生对于专业课程往往积极主动精益求精,但对于文化理论则能不学就不学,迟到、早退、旷课现象较为严重。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也与高校人才培养不相适应。

核发: 点击数:
 Sias.edu.cn 版权所有.
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提供技术支持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