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展示栏目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院举办《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学术讲座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0-11-25   点击量:   
分享到:

2020年11月25日,我院李莉副教授在2号教学楼4楼学院会议室作了题为《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专题学术报告。学术讲座由我院院长郭学德教授主持。我院全体教师参加此次学术讲座报告会。

图片.png

李莉副教授从几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和分析。

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农业农村”新亮点

2020年10月26日-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对农业农村的发展有四大新观点新看法:

1.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这意味着“三农”工作的重点由过去的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战略上来。过去投向扶贫领域的一些资金随着工作重点的转移,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转移到乡村振兴战略上。

2.明确提出要推动形成“工农互补 城乡互补 协调发展 共同繁荣 ”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过去的“城乡融合”改为“协调发展”,说明下一步、尤其是“十四五”时期,城乡关系更重视协调发展、收入与生活水平差距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2050年我们要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这是一个明确的全面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依靠综合性的涉及到农业农村方方面面的乡村建设,稳步推进乡村全面的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4.农业农村发展的绿色转型。全会提到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方式要全面绿色转型,这意味着农业农村的发展也要全面绿色转型。下一步,从农业生产方式到农民的生活方式,都要实现全面绿色转型,要向着绿色的方向发展。

图片.png

二、新时代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三重内涵

(一)目标与措施的统一

早在2005年,我国就提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城乡关系方针;2018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此次全会《建议》重申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一直在着力推进构建新型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并以此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战略,有方法,有目标,措施和目的统一在一起。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共同繁荣的新型关系,其方法则是工农、城乡之间的互促、互惠、互补、协调发展。

图片.png

(二)从城乡二元到城乡一体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的难题、重构城乡关系,早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尽管城市化还在推进,未来还会有人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但城乡之间不应该、也不会仍旧保持着过去输入和被输入的关系。正如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所定义的,城乡之间是互补互惠的,而不是输入和被输入的。互补互惠,就是要发挥城乡之间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各自提供对方无法提供的产品、文化等。两者之间是平等的,也是互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之间的互补、工农之间的互促关系,已经在逐渐形成。目前已经有很多企业,开始研发和提供适应现代农业的产品,比如互联网企业、物流企业等,基本上已经深入到绝大部分乡村之中,而在过去,他们更多集中在城市。再如,农业投入品的制造企业,也在不断地研发适合新兴农业生产的产品。在未来,会出现更多类似的现象,最终形成一体,推动整个城乡之间系统性的进步。

(三)打破城乡之间的人为割裂

城市和乡村既是不同的空间,也是不同的产业乃至生产方式的所在地。在过去数十年中,城乡之间还是不同社会关系所在地。城市和乡村,作为不同的地理和区域单元,会长期存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不是要绝对消弭两者差异,而是打破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人为因素导致的割裂。在过去,不管多大的地方,只要定义为城、镇,居民所享受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就和乡村有巨大的差异。未来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拉平两者所享受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对每一个人来说,关注乡村振兴,其实就是要考虑怎么去尊重和自己生活空间不同的那部分居民,尊重他们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关注那些相对弱势的群体他们的需求。社会的发展要以人为本,国家提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构建,本身就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图片.png

三、从割裂到融合:中国城乡关系的发展演变

如何处理城乡关系是国家发展中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之一。自1949年以来,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中国的城乡关系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整体来看,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界,中国的城乡关系在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呈现出明显不同的演变特征。建国初期,为了让农业扮演为工业发展提供资本积累的角色,从而快速实现国家工业化目标,政府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逐步建立起城乡分割的体制。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政府放弃了重工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而代之比较优势战略。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使内生于发展战略的经济体制也随之调整,中国由此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这一进程中,改革开放前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也不断被打破,城乡关系的调整成为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演进历程分为四个阶段:

1、城乡二元体制形成与巩固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改革开放前)。为了集中农业剩余支持重工业优先发展,政府在农村建立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计划配置和管理办法,包括设置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实行主要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以及农业集体经营体制,这三项制度构成了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核心内容。

2、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破冰阶段(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这个阶段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向农民赋权和推动市场化改革的方式,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使城乡关系的扭曲程度不断得到纠正。农民权利和发展机会日益提升,工农产品市场化交换机制基本确立,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的障碍被逐步打破。

3、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向社会领域延伸阶段(21世纪初至党的十八大前)。这一阶段在延续和深化上一阶段改革的基础上,改革的重点从打破经济二元体制逐渐扩大到社会领域,而且政府直接投入成为调整城乡关系的主要手段。

4、全面建立城乡融合体制机制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开启了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新阶段。政府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的规模,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开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并轨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实质进展,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机制在这一时期也得到加强。

图片.png

四、当前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调整思路

(一)当前城乡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户籍制度改革亟待深化。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的功能已经被极大削弱,但是,户籍制度还被附着诸多的利益,城乡居民在面对养老、就业、医疗、子女就学等问题时依然难以避开户籍的划分,对于进一步促进劳动力流动、提高人口城镇化率的阻碍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要首先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第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变革缓慢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二元经济问题也呈逐年持续改善趋势,但改善程度十分有限。一方面,中国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远低于非农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落后;另一方面,中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较低,农村经济发展的效率不高。更为严峻的是,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扭转速度相当缓慢,部分地区还呈现恶化的趋势。

第三,城乡要素合理配置机制尚未建立。长期的城乡二元格局,导致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配置在城乡之间严重不均衡,农村优质资源向城市单方向集中的趋势没有发生逆转。现阶段,城乡要素配置不合理主要体现为城乡资金和土地配置失衡。从深层次来讲,农村资金的单向流动与土地制度改革滞后密切相关,土地作为农民最大的一笔资源,由于政策限制不能在城乡居民之间进行交易,一方面阻碍了城市资金进入农村的主要通道,另一方面也无法通过“资源变资产”使农民从中获益。

第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近年来,中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城乡居民在医疗保障、义务教育以及基本养老保险方面均实现了制度全覆盖。但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差距依然较大,其中教育发展不均衡和卫生发展不均衡是主要短板。

第五,乡村衰退状况日益加剧。2005年以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显著改善了村庄面貌,使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提高,但是乡村建设依然落后于城镇建设的发展速度,乡村与城镇之间鸿沟继续扩大,无论硬环境,还是软环境,乡村均存在相当大的改善空间。面对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高素质人才持续外流的趋势难以改变,村庄“空心化”现象日益加剧,部分村庄不断走向衰退。

(二)未来调整城乡关系的思路

基于中国城乡关系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调整城乡关系。

1.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城镇化率,夯实城乡融合发展基础。通过顶层设计彻底对现行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为城乡融合发展扫清制度障碍。

2.推动城乡要素市场的一体化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乡要素市场的一体化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最为薄弱的环节。加快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的关键是打通要素从城市向农村流动的障碍,特别是城乡土地制度。

3.推动乡村三产融合发展,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产业基础。三产融合发展的目的在于提高农业农村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实现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从而消除城乡二元经济。各地应该继续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同时需要注重发展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村产业效率。

图片.png

最后,院长郭学德教授最后作了简短总结。他指出,李莉副教授的学术讲座是一个理论性、实践性、创新性都很强的学术报告,她所研究的乡村振兴、新型城乡关系等问题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考研究空间。他强调,李莉副教授通过一年的在职博士学习,发生了很大变化,视野开阔了、理念更新了、思维创新了,特别是更加注重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思考。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变化。希望我们的思政课教师在深入研究理论问题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供稿:仇瑞杰)

必赢nn699net马克思主义学院

电话:0371-62488669

邮箱:506440179@qq.com

地址:必赢nn699net2号教学楼

Sias.edu.cn版权所有;    息化建设与管理处提供技术支持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