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季秋,艳阳高照,在田野一片收获的牧歌伴奏下,国内知名学者、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雷恩海教授应西亚斯国际学院科研处暨致远住宿书院之邀前来我校作题为《论学习国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学术报告,为“致远论道”声音和谐、旋律激荡的交响乐唱响了余音绕梁的序曲。
2017年11月5日下午,时针指向五点整,在致远住宿书院数百名听讲师生的热烈掌声中,主讲人雷恩海教授在致远住宿书院时志明、马犇的陪同下稳健步入西亚斯行政楼一楼学术报告厅,在主持人致远住宿书院学生副主管、院办主任崔芳简洁的致辞后,雷教授以他特有的浑厚男中音拉开了报告的帷幕。
雷教授学问洪深渊博,贯通中西,他针对致远住宿书院育人的特点,紧扣同学们的心弦,在循循善诱的演绎下把同学们引入国学博大精深的知识海洋中。
国学,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之学,在一般世俗的国学观念中,常常把儒家的独门思想和学说当成国学,更有甚者竟然认为国学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一类的童蒙教育读物,这是对国学的误读或偏执,那么什么是国学,国学的含义是什么,国学究竟代表了什么样的中国传统文化,它的体系如何结构,它的史学渊源在哪里,国学与国人、国学与今天的社会有着怎样的联系,雷教授的报告首先从国学的概念及其内涵、外延娓娓道来。他从近代的张之洞、梁启超,到现代的冯友兰、梁簌溟、陈寅恪等学术大家,再上溯到孔子、老子以及其他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用时空穿插的思维透彻地讲解了国学含蕴深广、体系庞大而启人深思的学术体系,对国学的概念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在雷教授听似平淡的叙述语境中,所有在场受众的心灵经历了一次次洗礼和震撼,原来国学竟然是上可摩天、下临无地的学术渊薮,又是和蔼可亲,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思想、我们的人格成长息息相关的最接地气的生活哲理。通过一系列的古圣先贤的事迹与哲思警句,雷教授给在场的听众精辟地解读了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国学”。
接着第一个问题的思路,雷教授又情绪高亢的分析了从古到今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在国学领域的建树,及其对国学的重大贡献。国学不是实用之学,国学更不是花拳绣腿,摆架子、玩空虚的玄而又玄之学,国学实实在在是使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使中华民族走向大同和谐、富强文明的精神宝库。雷教授列举了历史上无数志士仁人继承国学,践行国学的激壮史实,向师生们指出学习国学的必要性,他把学习国学上升到救国济民、探寻真理的高度,从而解答了第二个问题“我们对待国学的态度”。
雷教授的讲座如同打开一座知识的宝库,他带我们一路走来,千门万户次第开放。当大家还沉浸在“对待国学态度”的思考中时,他话锋斗转,以唐诗、宋词为典范,给在座的听众展开了“我们如何学国学”的启示。国学是人格修养的基石,离开国学我们将失去灵魂,没有那些无数先贤创造的以国学为载体的中华文明,我们可能还生活在蒙昧之中,所以学习国学将是提高个人修养,涵养个人人格,提升民族凝聚力,加强国家竞争力的根本保证,为此雷教授以古人为例,提出学国学的境界,其最高境界是把国学当成超越世俗的“天地之学”。他告诫同学们读书要学会融会贯通,吸取精华,弃其糟粕,要做能“经世致用”的“读书人”,而不要做“书是书,人是人”的“看书人”;他通过历史上卓越的圣贤人物的范例,向同学们发出号召:做一个有自己气节和格局的读书人,修炼自己的人格,担当起民族的义务,承接国家的重任。雷教授在与同学们互动的环节谆谆提示大家:国学的学习必须经历探索、求知、思考、成型的阶段。
雷教授最后以清代著名常州诗人黄仲则的一首词为他的演说做了令人沉思冥想的总结,其开头如溪水潺湲,让人波澜不惊;其结尾则似黄河东去,表面无波实则暗流激荡,发人深省。首尾相连,则让这场报告跌宕起伏,警句时出而睿智凸显,启人心智而撼人魂魄。与那些摆噱头,抖包袱,以小智慧取胜的所谓名家不同,雷教授的讲座始终不离主题,但又旁征博引,气势恢宏,充分彰显了学术大家的深沉底蕴。这场报告是“致远论道”亮出的第一道剑光,虽然小试锋芒,但已见出“致远论道”的曙光及其震撼力。“致远论道”由此启航,将永不停歇,永不偏离航向,一直载着厚德向学、自强不息的学子们驶向理想的彼岸!
“致远论道”得到了学校各级领导的关怀,得到了西亚斯国际学院各部门的支持,第一期论道的成功离不开科研处领导和同仁无微不至的关怀。“致远论道”第一期学术报告由西亚斯国际学院科研处主办,致远住宿书院承办。在此感谢西亚斯国际学院的各级领导,感谢科研处,更感谢为“致远论道”成功举办的致远书院的同仁和致远书院可亲的同学们!(本文由致远书院供稿)
雷恩海教授讲座图片 .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