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激发我校教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持续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推动学校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学校决定开展必赢nn699net科研先进集体、优秀科研团队、科研管理先进工作者、科研标兵、科研先进个人、科研新秀评选工作,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评选对象
各科研相关单位及个人,包括校级及以上科研机构、校级及以上重点学科团队。
二、科研业绩计算周期
2022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两年)。
三、奖项设置及评选办法
科研奖项评选共分六类,分别为科研先进集体、优秀科研团队、科研管理先进工作者、科研标兵、科研先进个人、科研新秀。
(一)科研先进集体(5个)
该奖项共设置5个,每个奖励2万元。评选主要依据业绩周期内各单位科研工作量人均值排名,同时须满足下列条件:
1.重视科研工作,以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初步形成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
2.积极构建具有发展潜力、能够协同创新的学术队伍,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明显,科研成果丰富,并积极推进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
3.科研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工作制度健全,档案管理规范;建有科学有效的科研工作激励机制,能有效调动本单位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学术氛围浓厚。
4.科研管理工作富有成效,积极组织本单位申报各类科研项目、成果奖项等;在重点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社会服务、产学研合作、学术交流等方面成绩突出。
5.按要求报送科研工作相关信息、统计数据等各类材料,组织单位人员积极参加校内外举办的科研工作会议。
注:在业绩计算周期内,获批国家级项目立项1项及以上,或省部级项目立项10项及以上,可直接获评科研先进集体。
(二)优秀科研团队(5个)
该奖项共设置5个,每个团队奖励1万元。申报对象为校级及以上科研机构、科研平台、重点学科团队等,同时须满足下列条件:
1.科研团队以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具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2.科研团队规模适中,成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团队建设成效明显,科研成果丰富,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
3.团队内部管理规范有序,责任明确、管理措施得力,定期召开科研研讨会议,能有效调动团队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学术氛围浓厚。
4.能够按要求报送各类科研材料,团队成员无学术不端行为。
注:具体量化指标参看优秀科研团队申报表。
(三)科研管理先进工作者(8人)
该奖项共评选8人(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人员不参与评选),每人奖励0.1万元。推荐对象为基层科研管理工作人员,每个单位限额推荐1人。具体评审条件如下:
1.热爱科研管理工作,认真学习研究各项科研政策和理论,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
2.熟悉科研管理业务,按时完成各类科研工作任务,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能有效协调、管理各项科研工作。
3.服务意识强,工作态度好,爱岗敬业,作风正派,在本职岗位上取得显著成绩,积极组织本单位人员申报各项科研项目且成效显著,服务工作得到普遍认可。
4.从事科研管理工作1年(含1年)以上。
(四)科研标兵(5人)
该奖项共评选5人,每人奖励1万元。评选对象为:科研能力突出,研究成果丰富的教科研人员。参评人热爱科研工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积极投身于科研工作,崇尚科学、求真务实,学风端正,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能够认真遵守科研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具有明确、稳定的研究方向,科研能力较强,学术水平较高,无学术不端行为。同时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业绩计算周期内,个人两年科研工作量超额分值综合排名在全校前5名(排名结果由科研处提前反馈至参评人所在单位)。
2.获批国家级项目立项1项,或省部级项目立项2项及以上,或累计到账横向科研经费达10万元及以上(不含学校配套经费)。
3.在权威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1部(20万字以上),或在 EI、A&HCI、SCI、SSCI、CSSCI、CSCD 发表学术论文2篇及以上。
4.发表中文核心学术期刊论文3篇及以上。
5.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或社会科学奖1项(国家级三等奖以上限前5名;省部级一等奖限前5名、二等奖限前3名、三等奖限前2名),或获市厅级科学技术奖或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以上1项(一等奖限前3名、二等奖限前2名)。
6.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专利权人为必赢nn699net)。
7.积极开展科研研发、科研咨询和成果转化应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1项研发成果或咨询报告被企业采纳产生10万元及以上的成果转让收益(以采购、转让合同金额为依据);或相关研究成果被市厅级政府机关采纳(以采纳证明为准);或获市厅级行政主管部门或省级行业协会推荐为本地区行业技术标准(以正式发文为准)。
(五)科研先进个人(15人)
科研先进个人奖项分为三个等次,即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参评对象为一线教科研人员。该奖项共评选15人,其中一等奖5人,每人奖励0.8万元;二等奖5人,每人奖励0.6万元;三等奖5人,每人奖励0.4万元。参评人员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积极投身于科研工作;崇尚科学、求真务实,学风端正,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遵守科研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稳定的研究方向,无学术不端行为。同时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获批省部级项目立项1及以上,或累计到账项目经费达5万元及以上。
2.出版学术专著1部(20万字以上),或在权威出版社出版合著1部(个人撰写字数在8万字以上,且排名限前2 名),或在 EI、A&HCI、SCI、SSCI、CSSCI、CSCD 发表学术论文1篇及以上。
3.发表中文核心学术期刊论文2篇及以上。
4.获市厅级科学技术奖或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以上1项(一等奖限前3名、二等奖限前2名、三等奖限第1名)。
5.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专利权人为必赢nn699net)。
6.积极开展科研研发、科研咨询和成果转化应用,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1项研发成果或咨询报告被企业采纳产生5万元及以上的成果转让收益(以采购、转让合同金额为依据);或相关研究成果被县处级政府机关采纳(以采纳证明为准);或获县处级行政主管部门或市级行业协会推荐为本地区行业技术标准(以正式发文为准)。
7.对我校科研工作做出特殊贡献或突出贡献的个人,由个人所在单位推荐,学术委员会评选小组审议认定。
(六)科研新秀(5人)
该奖项共评选5人(不足5人,以实际人数为准),每人奖励0.25 万元。参评人员拥护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遵纪守法,积极投身于科研工作,崇尚科学、求真务实,学风端正,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无学术不端行为。参评人专业技术职务为中级以下职称,年龄在35岁以下,且入职我校未满3年,同时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在省级及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不少于4篇(含4篇),论文字数在3000字以上或发表中文核心学术期刊论文1篇及以上。
2.主持市厅级及以上项目2项(含2项)以上。
3.出版学术专著1部(15万字以上)。
4.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专利权人为必赢nn699net)。
5.累计到账横向科研项目经费达5万元以上(不含学校配套经费)。
四、材料报送
各单位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做好组织申报、推荐工作。参评者严格按照要求填写相应申报表,由所在单位统一填写汇总表并于2024年10月8日中午12:00 前将申报表与汇总表统一报送至学生活动中心C504,同时将电子版文件发送至李锋老师OA。
联系人:李锋 联系电话:0371-62609964
五、相关说明
1.申报人不得同时申报科研标兵和科研先进个人。
2.各类奖项申报需科研成果作为支撑的,仅以学校公示的2022年和2023年科研成果为准,未登记的不列入成果支撑材料。此次申报工作无需提供支撑材料,由相关工作人员依据前期已登记的科研成果进行复核。
3.对违反相关科研管理制度,或剽窃、侵夺他人科研成果、提供虚假材料者,一经核实,取消其参评资格,三年内不得参加学校各类科研奖项评奖工作。
科研处
2024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