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马贺丹,西亚斯外语学院教师,硕士,副教授,学校第四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我自2006年加入西亚斯学院并开始任教,此次非常感谢教育部,西亚斯学院及外语学院的支持,使我有幸能够走出校门,参加为期一学年的”教育部中西部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学习项目。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
我从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访问学习,学习专业是英语语言文学,师从张红玲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外语教学。虽然此次访学项目主要以科研为主,但是作为一个仍然在科研道路上学习的小白来说,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系统的知识体系,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不可能在科研上取得丰硕成果的,据此,我把这些列为我的学习目标,重点学习如何做好科研。在此期间本人努力学习,无论在知识还是思想意识上都有了很大转变,在学科知识及教学研究上受益颇多。
上外跨文化研究中心团队的欢迎宴
课程学习:在2019-2020年第一学期,每周参与学习导师博士课程《跨文化能力研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进行课程展示,并且每两周参与一次跨文化中心举办的研讨会,观摩博士生论文进展汇报及博士论文答辩等,并积极参与跨文化中心举办的知名专家有关跨文化外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理论的专题讲座。此外,还选修了陈坚林教授所讲的《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博士课程,旁听了郑新民、张雪梅、李茨婷教授等所教授的有关应用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等多门硕博士课程。
在2019-2020年第二学期,参与学习导师课程《跨文化教育与培训》,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原来的学习方式,”听课不停学“,原来的课堂学习变成了在线学习。
参与课堂展示
通过为期一学年的学习,在导师的带领下深入学习跨文化领域核心内容及国内外学术研究动态,使我对跨文化教育与研究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对外语教学及应用语言学领域有了系统整体的理解,学习了其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极大程度上拓宽了我的学科知识及理论基础,对今后的外语教育将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参与学术研讨会:在第一学期,参与了上外举办的多场国际论坛如首届社会语言学国际论坛、智能技术和语言学习国际研讨会,新文科背景下的“多语+”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论坛,丝路学青年论坛等。学习讲座二十余场,主要涉及外语教学研究方法、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跨文化教学与学习等。
第二学期,主要参与学习线上研修课程与线上学术讲座,共五十余场,内容主要涉及在线信息化教学与课程设计、混合式课堂教学设计、大学英语思政课堂教学、项目申报与设计、科研论文写作与发表等。
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及知名教授的讲座,使我拓展了自己的学术视野及学科知识,了解了国内外学术研究趋势及前沿动态,学习了科学研究方法,明白了学术的严谨性、科学性,写作的规范性及逻辑性,对我的学术研究起到了极大的鼓舞、推动与指导作用。
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思考,对一些问题形成了一定认识,并希望通过课题来进一步提高研究,积极申报撰写省级课题,厅级课题和校级课题,目前已获批立项了两项校级课题和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课题。
与Rod Ellis教授合影
总结: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明白了研究外语教学不是为了研究教学方法, 最本质的是对自然的“人”的研究,找出相应的符合人发展规律的东西。 教育要个性化,以人为本,研究语言教学不能 innocence, 必须要experience, 如果能够 sophisticated 会更好。 作为教师, 要时刻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宏观上要把握国家政策与导向,中观关注学校发展,微观立足课堂教学。
教研相辅相成,教学研究一体化,教师要关注自己的教学工作,把教学当成研究来做,从中挖掘有意义的研究问题,然后上升到理性。教师不仅是教育者,同时也是研究者,做学术研究没有捷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青涩到慢慢成熟,都是必经的阶段,不能着急和浮躁,必须靠多阅读、多思考、多交流,有一定的知识沉淀、理论基础,同时尽量使自己的知识多元化,坚持读、写结合,才能使自己的学术研究有深度、有见解。
再次感谢教育部、西亚斯学院、外语学院的大力支持,感谢上海外国语大学使我完成了此次访学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今后的教学、研究路上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前进,争取有更大的突破。
与导师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