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

【我的PLNU新闻访学手记】——崔颖
日期:2020-03-08 部门: 浏览:
分享到:

WHO:崔颖,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教研室教师,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WHEN: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

WHERE:美国波音特罗马拿撒勒大学(PLNU)

WHAT:校派访问学者进行新闻传播专业的进修和学习。

WHY:校国际交流处和人力资源处多方努力搭建中外合作办学桥梁

HOW:除了学习本专业的相关课程外,我还参加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如演讲、座谈、读书会、诗会、讨论会等,校内、外的种种经历,收获和感触颇多,并在课程、教育、文化和沟通等方面做了一些总结。

 

 1.jpg

在学校一年一度的“Fall Festival”活动中当志愿者

关于课程:自我成长在路上

在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活动中,我了解了美国本土媒体的热点、报道特点、手法和存在的问题,并且参加了当地传媒业界举办的座谈讨论会,使我对学界和业界的连接也有了更深入的认知,所有这些对我的专业视野的拓展和知识的增加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并且通过和咱们本校的对比,在课程整体感受和效果上引发了一些思考。

 

2.jpg

参加关于“Making Headlines”的当地媒体从业人员讨论会


在文化、新闻、写作学院的《Introduce to Journalism》课堂上,当我真正走到课堂上听他们的老师讲述自己国家的新闻媒体时,这使我对西方新闻的历史起源、发展与现状有了更加多维度的认识。

在《Introduction to Creative Writing》的课堂上,既有“命题作文”式的主题讨论,也有头脑风暴式的现场碰撞,这对使我对写作的理念有所启发,我常常在想如何才能把中英文的写作技巧实现毫无违和感的无缝对接,这对于用文字实现创意的广告来说,形成一种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技巧,将会实现很大的提升。

在《the Media Law & Ethics》的课堂上让我对当前美国传媒界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他们的媒体法规与伦理道德有了新的认识;

在《Communication Theories and Models》的课堂上,看到学生们历时两个月完成的调研和文本,他们真正地深入实践进行调查,并且愿意乐意于此,当他们一个个身着正装,兴致勃勃地向我介绍他们的小组作品时,眼睛里透出的那份兴奋、骄傲与自豪,使我深受触动和启发;相较于我们的课堂也有分组调研、创作,但因为多种原因,能够持续不断甚至是作为整个学期考核标准的并不多。

在《Children’s Literature》的课堂上,既能够跟当地老师、学生同温经典,又学习到了许多文学作品范例,也给他们介绍了一些中国的传统童话故事,开始以一个东西方融合的新视角审视文学和文化精髓;

 

3.jpg

在《Children’s Literature》课堂上,给同学们讲授“中国的《灰姑娘》”——《叶限》的故事


在《Elementary Chinese》课堂上,本地和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们操着“老外式中国话”的发音跟我们交谈,那份真诚和认真的表情,仍然历历在目。

因为本科学习金融专业,同时讲授《财经新闻报道》这门课,深知既需要深谙新闻报道的规律,又要有很深的经济专业知识和素养,为了实现更好的结合和提升授课效果,在进修期间我专门选修了一些商学院的课程。

在《The Economics of Race ,Class and Gender》课堂上,学生们对经济收入鸿沟、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等许多经济、社会话题的深入地关注,既有图表、数据,也有分析讨论,引发了我对经济发展与教育意义的再次思考;

 

4.jpg

课件中的数据与分析


在《International Business》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学生们站在的全球化的视角对各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进行专业的分析,其国际化的视野值得称赞。

在《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课堂上,学生们分组动手完成每一样商品或者作品,“战车”之称的沙滩轮椅,奇思妙想又实用方便的“除沙器”等等,从创意、设计到市场调研、分析、论证、检验,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值得学习和赞叹。

关于教育:探索和创新不能停息

通过对16位教师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观察,我意识到教育理念与技能需要进一步务实与创新,也引发了我如何进行创新的思考。在PLNU的课堂上,我注意到了教师的课堂组织形式与我们有很大差别。

第一,教师注重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我去过的每个课堂上几乎都有讨论的环节,甚至整节课都是讨论和分析,尤其是在新闻专业的一些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经常围坐一圈针对某一主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既有针砭时弊的批评与分析,也有哄堂大笑的打趣和幽默。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提升了其认知水平。

第二,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创新。无论是在写作课堂还是在商业创新课堂上,都有很多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或是个人的实际经历,或是他们的奇思妙想,他们大部分会在课堂展示中将想法变成现实。

第三,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自觉的学习能力:通过这次交流访问,我认识到对独立自觉自主的能力的培养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这一点在中国和西方也同样适用。尽管每次课都有种类繁多的各种书面、实践作业,但并未听到学生的一句抱怨,下次课都会带来自己认真完成的小组或个人作业。并且无论课堂规模大小,基本上没有学生窃窃私语或玩手机的现象。

第四,大量的课外阅读对于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可或缺。PLNU的课堂上,教师经常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阅读作业,或以小组,或以个人,与课堂讨论环节相辅相成。

关于文化:多元和包容正是文明

通过这次短暂的访学,使我对不断交融的东西方文化的和认知理解进一步加深,认识到美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中西文化在这里相对独立和包容。不同的肤色衣着,不同的语言,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国家的人,在这里自由地工作、生活和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大多数人都非常友好、礼貌、热情,比如公交车乘客自觉有序排队乘坐;司机和乘客在上下车时会彼此道谢;在学校里,每节下课后学生都会很自觉地把桌椅归位,摆放整齐。残疾人优先,大多数公交车上都有轮椅的固定位置,司机每次都会帮助系解安全带。学校餐厅里肢体不便却热情尽职的服务员,企业也会雇佣一些残疾人,相较国内,他们的生活变得便利。对弱势群体的尊重、照顾,生活中一个个小小的细节,恰恰也体现了社会文明的程度。

 

5.jpg

优先上下公交车的残疾人

关于传播:专业和责任在召唤

在信息获取如此便利的今天,我们可以很便捷容易地向别人介绍自己,介绍我们的家庭、介绍我们的祖国,只需打开手机我们就可以让对方知道我们的地理、环境、人口、气候、文化、历史、经济发展状况和各种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一而足,让他们对我们的了解更客观更深入。

然而往往事与愿违,虽然中外交流已是常态,但仍然一些人对中国的认识非常滞后,甚至会带着一些个人主观色彩。访学期间遇到了一些人,碰到了一些事,似乎给了我一些启示。在住所、在学校、在路上,在跟当地的居民、老师、学生的交谈中,当涉及到政治、经济话题,尤其是领土、历史事件中的敏感话题时,虽然是以友好争论的形式进行,但莫名地横亘在中间的文化、观点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因为生活环境的差异,各有各的占位立场、利益主张、判断喜好,在全球日益交融一体的今天,如何求同存异无障碍地沟通交流,减少偏见误会,跨文化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尤其是一次在课堂的视频里看到新闻节目主持人打趣中国人名字,这则并不友好的报道,让我不自觉联想到多次国外新闻媒体对中国的歪曲或不实报道,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及我们对国外的了解,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的媒体不能及时发声,传播我们的事实真相,就会出现偏差和误解。这也让我更加意识到如何进行跨文化传播、交流,如何培养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如何引导他们学习合理有效专业地传播与沟通,是我们作为一名新闻传播人的责无旁贷的使命。

 

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个月,我却收获满满。生于斯,长于斯,这种情感无法改变。也正是因为西亚斯,我才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唯有满满的谢意。感谢西亚斯,愿我们的学校越来越好!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