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三个主要环节
毛艳铭 来源:【黑龙江日报】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的精髓贯彻到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各项具体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必须把发展经济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强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决定于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用发展推动和谐,不断加快社会和谐进程。一是壮大工业经济。要把壮大工业经济作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培育发展大型骨干企业,放开搞活中小企业,扶持壮大民营企业,从而形成匹配合理、密切协作的工业产业集群,为加快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就业创造条件。应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加快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进程,全力构筑支柱型产业。应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原辅材料利用率,减少浪费和污染,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应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不断降低发展的成本。二是壮大农业经济。壮大农业经济必须以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农业产业化”为统领,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真正使农业成为地方工业的原料基地。应不断扩大绿色食品种植面积,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建设无公害农业和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基地,形成和壮大优势产业带和产业群。应大力发展设施型农业,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机械作业标准化。应进一步突出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壮大养殖规模,提升养殖水平,改善产品质量,推动畜牧业生产方式由普养粗放型向大户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应把劳务经济作为促农增收的主要产业,搞好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采取综合措施扩大转移成果,促进劳务经济总量和效益的共同提升。三是壮大流通经济。流通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健康繁荣的流通业就没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应坚持全面放开,全部搞活的原则,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整合城乡市场资源,规范各级各类专业市场,给予专业市场更多政策支持和发展自主权,不断促进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应把流通业作为经济新的增长点,通过积极引导和政策支持,壮大流通大军和各类经纪人队伍,扩充群体,扩大规模,扩展领域,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优化流通环境,促进城乡市场的大繁荣和商贸经济的大发展。
二、必须把协调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
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推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和创新,才能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条件下,逐步理顺各方面的经济社会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健康有序。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应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首位,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投入保障机制,不断提高“普九”水平,并以教育资源整合为方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充实师资力量,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力促城乡教育协调均衡发展。同时,应重点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建立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社会化办学的机制,更好地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应深入推进城乡卫生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城乡联合、资源共享、携手发展、服务农民”的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路子,逐步完善以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必须认真搞好人才队伍建设,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努力营造识才、用才、育才、聚才的良好环境。同时,大力繁荣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全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三、必须把提高保障能力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撑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原则,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始终把提高社会对人民生活的保障水平放在重要位置,正确落实国家政策,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以使全社会人民能够充分享受构建和谐社会带来的丰厚成果。一是完善劳动保障体系。应不断扩大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农民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应把扩大就业摆上重要位置,按照“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要求,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应加强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强化就业技能培训,积极开辟更多的就业岗位,努力实现充分就业。二是完善生活保障体系。落实国家低保和社会救助等保障政策,健全社保资金多元化筹措机制。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点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积极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增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农村重大疾病防治能力。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有效,防止重大食品卫生事故发生。三是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机制。高度关注、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积极开展社会救助活动和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医疗、住房、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困难,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认真做好城乡包扶工作,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在全社会形成扶贫济困、乐于助人的良好风尚。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