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亚斯致远住宿书院欢迎您!今天是 
疫情防控常态化,如何呵护心理健康
日期:2020-09-14  发布人: 访问量:

5月1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学生该如何做好心理调适,社会大众如何调整面对负面信息的心态,以及如何理性认识散发疫情,避免恐慌等心理问题,回答了媒体提问。

学生复课多给些时间调整心理状态

目前,各地有序开学复课,有些学生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对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陈雪峰给出了建议。对于不能适应返校学习生活的情况,她建议多给一些时间来调整。“不要着急,也不要期望孩子一踏进校门就能很快适应。对于新情况、新环境的适应需要一段时间,家长、教师、学生都应该有这个心理准备。”陈雪峰说,学校应将防控措施宣传到位,以减少家长和学生的担忧。

对于因升学或就业而焦虑的学生,陈雪峰建议应该积极行动寻找和创造机会。“求职过程中如果遭受了挫折,或者计划就业的岗位不理想,可能会有挫败感、无助感,甚至会自我否定、放弃努力。如果家长和孩子在升学和就业过程中有意见分歧,往往也会给彼此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对于这种情况,陈雪峰认为“最重要的减压措施还是要积极行动去解决客观压力。同时,最有效的心理支持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互相支持”。

陈雪峰补充说,在人群中往往存在一定比例的人,即使没有疫情也可能有心理问题,复学过程中的适应压力只是一个诱因。对此,家长、老师和孩子要找准问题的原因,及早干预调整。

“一些孩子如果心理压力较大,还会表现为身体不舒服,这就是心理问题躯体化。对此,家长、学校都要密切关注和及时干预。”陈雪峰认为,必要的时候应求助心理健康服务专业机构、社会机构、医疗机构,“总之还是要及时干预和解决问题,尽量避免发生极端的事件”。

过度关注负面信息是病态的表现

5月13日,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发布了新冠肺炎疫情与精神健康状况的简报,他再次强调全球要关注此次疫情引发的心理问题。实际上,在疫情期间,确实有些人由于过于关注负面信息,产生了抑郁焦虑的情绪。针对这类情况,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评估中心主任石川表示,关注疫情信息是一种很自然的反应,有利于人们保持一定的警惕,加强自我的防护,但是选择性地关注负面信息,尤其是过度关注负面信息,则是一种病态的表现。

“大家要对信息有基本的甄别能力,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选择官方的报道和部分权威专家对疾病的讲解来了解,不偏听偏信,更不要信谣传谣。”石川建议,每天看疫情相关信息不要超过半个小时,学会注意力转移,把时间放在有建设性的活动中去,比如工作、学习以及娱乐活动。

调整心态接受防控常态化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普通人应该怎么进行心理调适呢?陈雪峰也给出了相关建议。“首先是要调整心态,要真正做到接受疫情防控常态化,并且真正改变一些必要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例如,科学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减少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动、室内多通风、勤洗手、使用公筷等等。这既是疫情防控需要大家做出的行为改变,从长期来讲,也是提高每个人的健康素养需要做出的行为改变。”

她还建议大家持续关注疫情防控新政策,避免产生麻痹或者松懈思想。与此同时,如果身边出现了散发疫情或者是聚集性感染的情况,陈雪峰建议大家“不要过度恐慌,过度恐慌会对免疫力产生影响,而且可能带来非理性行为”。她说:“经过前一个阶段的疫情防控,我国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经验,如果遇到散发疫情或者是聚集性感染的情况,大家要有理性的认识,按照国家和地方防控举措的要求,积极配合,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况,科学地应对。”

分享到 相关链接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