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我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河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郑大交上了什么样的答卷?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牛书成教授接受大河网记者采访,他表示,“十三五”期间郑州大学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抢抓机遇,加快转型发展与内涵建设步伐,先后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序列和部省合建高校行列,实现了河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性突破,学校办学质量与水平、创新与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建设成果。
一流建设走出新路径
郑州大学把党的建设作为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和完善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学校领导体制和治理体系,落实管党治党、办学治校政治责任,积极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打造适应一流大学建设的干部队伍,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召开第三次党代会,绘就学校发展蓝图,确立了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办学定位,大力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形成了以“一流建设”和“部省合建”为特征的内涵发展新格局,探索了一条地方大学建设一流的实践路径。
人才培养构建新体系
作为全国在校生规模最大的高校,郑州大学承担了河南近1/2博士、1/3硕士、1/2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本科生的培养任务。学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德树人,深入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铺就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鲜亮底色,学校入选首届全国文明校园。
郑州大学积极推动以结构优化为基础的人才培养体系建构,2020年本研比招生达到1.34:1,初步形成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43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13门课程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ESI国内高校排名39位,全球前1%学科达到8个。近四届院士评审中有8位校友(教师)当选,百万校友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持。
聚焦“卡脖子”问题实现新突破
学校聚焦战略新兴平板显示器用关键基础材料研究,突破性解决了高性能ITO靶材制备全流程工序的关键技术与装备“卡脖子”问题,填补了国内空白。“项目产品成功投产,推进了我国战略新兴显示产业用关键基材的国产化进程。”牛书成表示,这为靶材料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作出了示范引领性贡献。
郑州大学面向战略需要,成功研制出太空工作站用新一代航天服面窗、新型战机光电作战头盔护目镜等关键防护装置,解决航天面窗关键技术和科学问题。
重大科学装置建设取得新成效
2020年11月16日,科技部批复同意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通过验收并纳入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序列管理。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河南部署的单体投资最大的科学计算装置,全国第7家批复建设的国家超级计算中心,主机系统实测持续计算性能居国际同期前列、国内高校首位。中心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建成引领新经济快速发展的“高速引擎”,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超级大脑”,汇聚和培养高性能计算的“人才高地”。2019年4月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获得科技部批复筹建,学校克服困难、争分夺秒,顺利完成建设任务,创造了“郑大超算速度”。以省、市、校联建,市、校为主的建设模式,也创新了科技部大型研究设施的建设模式。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展现新作为
根据郑州大学社会服务“文化引领、人才支持、科技支撑”的外延式发展路径,学校充分发挥学科和资源优势,主动对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融入“黄河国家战略”,按照河南省政府建设河南省黄河实验室统一部署,布局建设黄河实验室(郑州大学),打造黄河水生态科学实验场,弘扬“黄河文化”。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郑州大学先后派出5批次、192人驰援湖北。”牛书成表示,中央指导组发来感谢信,多个集体和个人受到表彰。此外,学校获批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承载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任务,11个附属医院开放床位近3万张,年门诊量2000余万人次,推动河南患者外转率从10%降至5%左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下一步,郑州大学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更高层面上推动一流大学建设,通过布局建设嵩山实验室、关键金属与材料创新中心、智能传感重大科学装置、黄河实验室、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一系列新基建项目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学校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