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民调机构皮尤中心前不久进行了一次关于“美国公众对中国好感度”的民意调查。调查显示:对中国抱有好感度的民众比例由2016年的37%上升至今年的44%;对中国抱有负面态度的民众比例也从2016年的55%下降至今年的47%。如果结合去年美国大选开始后总统候选人的对华言论来看,这个调查结果很值得注意。
照理说,在大选中对中国发出“反映民意”的强硬言论本来是两党候选人笼络选民的策略,为什么美国民众的对华好感度在经历“恶言”充塞的大选后不降反升?
皮尤只是从民众对国内经济形势和中美贸易的态度变化做出解释,并没有从中美关系尤其是中美人文交流这个因素做出解释。事实上,正是中美两国人文交流不断密切,才使得两国民众之间的理解和好感进一步加深。
去年6月,第七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全体会议产生出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妇女、青年等领域的158项成果。以官方平台为依托、民间互动为主体的中美人文交流,对中美关系起到了习近平主席所说的“源头活水”的作用。与此同时,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2016年1月至8月,中国公民赴美旅游为216万人次,同比增长15.5%;2016年1月至9月,美国来华166.04万人,同比增长7.5%。可见,两国民众互动的增加促使更多的美国民众开始理解和喜欢中国、中国文化。这也许是美国民众对中国好感度增加的真正原因。
更值得注意的是,刚刚结束的中美首脑会晤从战略层面高度定位“中美人文交流”在两国关系中的位置。
首先,一直以来,人文交流被称为中美关系发展的“根基”,但在本次元首会晤中,习近平主席用“地基”来形容人文交流在中美关系中的角色和作用。如果将中美关系比作高楼,那么人文交流就是地基。根基深则树茂,地基牢则楼高。
其次,进一步加强了人文交流机制在中美整体对话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此次中美两国元首同意设立由两国领导人亲自牵头的“中美全面对话”机制, “社会和人文对话”成为“中美全面对话”的四大支柱之一。人文交流在中美整体对话框架和机制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凸显,这无疑地有利于以后搭建更多平台、提供更多便利,继续夯实中美关系发展的民意基础。
未来如何进一步推动中美人文交流,特别是让支持特朗普的蓝领白人选民增加对中国的好感?这是新时期中美人文交流的重要任务和挑战。
毕竟,这些支持特朗普的蓝领白人大部分属于低学历工人,对中国的了解不多,对中美贸易的负面评价很高,他们对中国的态度有可能深刻影响和制约特朗普政府未来的对华政策。而且,这些人中有很大部分处于美国经济社会底层,导致中美现有的人文交流官方平台很难触及到他们。
特朗普的崛起,意味着我们需要对“特朗普现象”背后美国经济社会的深度变迁做深入追踪和研究。这也要求我们须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眼睛向“下”,将交流的重心位移到两国关系“底”层,进行到美国社会“底”层,从而改变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的蓝领白人对中美贸易和中国的认知。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地方外交、公共外交、民间外交等形式,加强与美国地方商会、工会以及地方性媒体的接触。同时积极发挥大学、行业协会、智库的独特作用,深入美国“基层”,进一步打牢中美人文交流的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