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员代表随笔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料查询 -> 团员代表随笔 -> 正文

浅论《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时间:2019-04-17 作者: 点击:
分享到: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温文尔雅、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下面我将从教育目的,教育作用,教育方向阐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教育的目的当然应该指向社会发展。春秋末期,在孔子看来,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社会政治秩序失调,价值系统紊乱。出于政治和伦理目的,孔子提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的目标,以求恢复礼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斯可矣。”(《述而》)孔子认为“圣人”是高不可攀的,他讲求实际,将“君子”作为人生最高理想境界,因而也是他教育人的最高目的。曾有人统计,《论语》中“君子”凡101见,可见孔子对“君子”的重视。如其中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泰伯》)、“君子道者三”(《宪问》)、“君子有三戒”(《季氏》)、“君子有九思”(《季氏》)等,都是重要的论述。归纳起来,“君子”的个人修养可分为四个方面:

其一为政治的,如说“君子修己以安百姓” (《宪问》);

其二为道德的,如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颜渊》);

其三为文化的,如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雍也》);

其四为生活的,如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学而》)。

孔子格外重视“君子”的道德修养,这与他对人的精神修养的要求是相联的。

教育的对象是人,有人说孔子是第一个发现人的人。那么孔子对教育对人的作用当然十分重视,也做了颇为丰富的阐述。

其一,对人性的作用。“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整部《论语》,孔子都很少言及人性,为人所熟知的有一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很显然,孔子认为人的天性是相近的,(不过他没有指出是善是恶抑或其他)。然而为什么成长之后有善有恶,良莠不齐?原因在后天习染不同。后天习染不外乎环境与教育,而教育尤重。这其实是表明了教育对人性的决定作用。一个人,后天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熏陶,便可向着良善的方向发展;反之,后天受到了恶劣的教育渐染,便很可能走向罪恶之路了。

其二,对人自身发展的作用。孔子不但认为每个人的天性善恶相近,而且认为绝大多数人的天赋也是相近的,没有天赋高低之分。至于他所说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阳货》),实属特殊人群,不在此列。天赋相近,那么教育的作用也就凸现出来了。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又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每个人都不是“生而知之”的天才,所以,此后的自身发展如何,只能取决于个人的学习。如何学习、学习什么,显然是教育在发挥作用。不但自身的“学”作用很重要,教育环境的作用也很重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意思是人能居住在崇尚仁德的环境里,那是最美最好的了。显然,这里明确指出了环境与教育对人自身发展的塑造作用。

其实教育的作用当然不应该仅仅是这两个方面,至少还有一个传承文化的作用。这一点,《论语》里没有明确地提到,但孔子的“好古”及他对学生的教学内容,都少不了古代历史文化的教育,这是一个孔子没有明确提及却时刻践行的方面。

总的来说,不管是对人性还是对人自身发展的作用,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它的培养塑造人的作用。学生,尤其是初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很强,如果教育发挥好自己的力量,真正起到造就人的作用,那就庶几尽善尽美了。

(校中文辩论队 孔子旋 供稿)


地址:河南省新郑市人民路东168号 电话:(0371)62607650

Sias.edu.cn 版权所有.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提供技术支持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