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后,我在想:路遥是在写谁的人生?
最简单地理解,它是书中每个人物的人生。再深入点说,它是那个时代的人特别是农村青年的人生。可在我看来,它是城乡二元结构下很多代数不清的农村孩子的人生。
那个年代,出生在农村,就是农民,是农民,就与土地、穷困、劳苦、卑微在一起,突破这个阶层的途径很少,也很难。跳出农门,吃上国家粮,哪怕去城里做个掏粪工,是多少农民孩子的梦想!考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当兵,万里挑一选精英。如果这两条路都走不通,有关系参与招工无疑是跳出农门最省力的捷径!
回看《人生》,故事中有那个时代农村青年的迷茫与向往,奋斗与彷徨,但最令人感慨的还是爱情。
巧珍的爱情让人唏嘘,巧珍也最让人心疼。不敢爱,只因自己不识字而他是民办教师;大胆爱,只因民办教师被排挤,农民与农民的肩膀总算齐平;忐忑地爱,只因他成为干部进了城;放弃爱,只因他觅得高枝另得新欢黄亚萍;埋葬爱,只想让他心安理得追求他想要的人生。
不识字的女人也可以很有理性,理性得让人心疼。最让人心疼的不是桥头分手,而是巧珍的婚礼。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可那喜庆的婚礼属于马栓,对于巧珍来说,与其说是婚礼,不如说是爱情的葬礼。当然,看作对高加林的报复也算“高明”:作践自己,拷打负心郎的良心,一生!这一招,也着实让人心疼!
心疼归心疼,不等于赞同。暗恋对象也许只适合暗恋,别让“那个他”来到生活当中。对他来说,你的“母猪生仔”永远无法比拟亚萍的“新能源”,你的“家”永远难抵亚萍的诗意人生!心灵深处的不可沟通,不是你的悲剧也是他的悲剧。爱了不应该爱的人,在一起他也不甘心,不在一起自己心疼,理性的女人选择后者,真的爱他就放他走,然后默默祈祷“只愿你过得比我好”!
很苦、很疼,却是应该有的理性!
黄亚萍的爱情观也许会遭唾弃,但在现实中却很流行。黄亚萍喜欢高加林的才华却接受不了他的农民身份,高中毕业后她选择了门当户对、言听计从的张克南。可真应了那句话,“婚姻是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无论外人看上去多么般配,当事人的心潮却在暗暗涌动。
当高加林成为干部回到县城,她放弃千好万好只差最好的张克南,选择高加林可谓勇敢,说明她知道自己的内心最想要的是什么,可“小公主”没有勇气把爱凌驾于现实之上,可以说她势利,也可以说她理性。
其实,现实中持这种爱情观的何止黄亚萍?嫁给“凤凰男”,毕竟不是两个人的事,至少涉及双方家庭,以后的生活很具体,阶层鸿沟必将作用终生。何况如今这“凤凰”再次落了水!
高加林的爱情摇摆不定,充分暴露某些男人的劣根性。从来就不想在这块黄土地上谋生,美貌、善良、坚忍、勤劳均不是自己内心最渴望的东西,却顶不住巧珍的追求。表层的欢愉一定顶不住风吹草动!最不理性的是不该把苦闷时得到的慰藉当作爱情!与黄亚萍的精神沟通舒畅,却忽视了“隐身”了的阶层。
巧珍叙说家长里短时他想亚萍的诗,亚萍犯公主病时他想巧珍的纯。什么好你想拥有什么,凭什么?当被打回原形后,你对张克南说你真正爱的人是巧珍,你的“爱”也真是玷污了巧珍的纯!
高加林的可悲不在于其跌宕起伏的人生,真正的可悲在于缺乏村姑都有的理性!
要说谁势利,远超“公主”黄亚萍,背负一辈子的良心债也是咎由自取。
德顺老汉的爱情最凄美,痴情男人原来在山中。德顺老汉是真正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失去心爱的灵转,光棍一生!远方的她,不管是不是还活着,但只要我活着,你就永远揣在我的怀中!远比高加林的摇摆更让人敬佩,也更令人相信。
(校团委办公室 皇甫金星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