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贤住宿书院社会实践活动之
“红旗渠精神实践团”
追寻红色足迹,重温红旗渠的壮丽丰碑
太行奇骏耸巍巍,漳水滢洄万壑围。
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在河南安阳考察时的讲话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翻开林县的历史,有一个字反复出现:旱!大家印象中干旱有几个等级?在林县,是5个:旱!大旱!连旱!凶旱!亢旱!旱到什么程度呢?紧跟在“旱”之后的记录,是“人相食”,人吃人的状况,发生过5次。林县境内立着很多明清时期记录旱灾的石碑,碑文上对干旱导致的惨状有着相似的描述:“夫卖其妻”“父弃其子”“尸皆无肉”“树尽无皮”……解放前林县40万人中,有28万人常年要翻山越岭到几公里甚至十几里外的地方去挑水吃,所以红旗渠要修。
红旗渠从山西引漳水入林必须经过太行山的悬崖峭壁,要削掉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长度1500公里。如果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这是一个预计投入近7000万的大工程。而林县县委看看家底儿却只有290万,测量工具全县只有少得可怜的两台水平仪和一台经纬仪。
林县人太渴望水了,当55万人都有着同一个强烈的渴望,这渴望就可以忽略掉资金不足,技术不够,所有现实的不可能的条件。就凭一句“重新安排林县的大好河山”,林县人说干就干。他们有力气,有干劲,也有胆量,他们不怕困难,怕的是永远没有机会改变。
红旗渠的修建,是十万人的十年 ,总结出来就是一副画卷,画卷上描绘的是一条玉带悬在太行山的峭壁之间。如果你来到红旗渠,当你在夜晚走上林县的街头,城市在灯火璀璨中带着一份自然祥和,每一扇透着灯光的窗户背后,都是一个个小小的家庭。如今,这里不会再因为干旱而“人相食”,不会再有人因为一担水而自杀,他们不会再为水担忧。
周总理曾称红旗渠为“新中国的两大奇迹之一”,其中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另外一个就是红旗渠。一锤、一铲、两只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这说的就是红旗渠,红旗渠是一条人工运河,通过精心的规划与辛勤修建,解决了当地的水利灾害和农田灌溉问题。它见证了中国人民在艰苦环境下的顽强拼搏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它代表着革命先烈们为了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奉献,这是一个在中国革命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工程。红旗渠的修建是以人民利益为宗旨,凝聚着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智慧和血汗。它见证了一段民族的苦难和奋斗,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红色精神的伟大力量。
实践团队员们经过长途跋涉,于9月22日下午来到红旗渠,踏上红旗渠,感受历史的温度,传承与弘扬红旗渠精神,用行动诠释着对红旗渠精神的热爱。
林县人民怀壮志,红旗渠水吐光芒。
9月24日实践团成员们深入林州市任村镇盘阳村及附近村镇,与当地村民进行交流,并询问他们有关红旗渠建设的情况以及本村参与红旗渠建设的事迹。老村民们留下了真实而珍贵的回忆,他们分享了曾经背负沉重砂石的艰辛,也谈到了红旗渠建成后水利灌溉带来的巨大变化。听着他们的讲述,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红旗渠对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影响,也更加敬佩他们对工程建设的辛勤付出。
太行山上的五部曲。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福太行。靠着红旗渠精神名扬天下的林县儿女们并没有躺在先辈们的成绩上睡大觉,而是奏响了与我国时代发展步伐相一致的五部曲。六十年代,千军万马战太行解决生存问题,七十年代千军万马出太行解决温饱问题,改革时期千军万马富太行解决发展问题,新时代千军万马美太行、福太行,一个与时俱进的林州县向全国人民宣布:红旗渠精神永不过时、历久弥新、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