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经过各专业学院初评和学校组织专家最终评比,我校2019年度微课竞赛评比活动最终评比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8名。下面一起跟随小编听听来自国际教育学院王晓忆老师(一等奖)的心得!
↓↓↓
我是国际教育学院的王晓忆。我于2014年6月毕业于河南大学,同年9月便回到了本科的母校必赢nn699net,任教于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大学英语课程。当一名大学老师,一直是我所努力追求的梦想,能够回到母校任教,为母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对我来说,更是一份值得我骄傲与珍视的工作。

任教以来,我主要教授的课程有《大学英语》,《大学英语听力》,《EFL综合》,《EFL听说》等。五年的教学经历,使我对大学英语这门课程,以及新开设的EFL系列课程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碍,有时候甚至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但是面对活泼可爱的学生,这些负面情绪总会烟消云散。刚入职的时候,自己比学生大不了多少,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勾起我学生时代的回忆。因此,我对学生多了份理解,从内心里把他们当朋友看,遇到问题,以朋友的姿态与他们进行交流,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只要学生愿意对老师敞开心扉,那么教学工作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之余,我积极参与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种活动和讲座,努力充实自己。在入职的第三年,顺利评上了讲师职称。在科研方面,发表CN论文7篇,参与校级以上项目3项,参编学术著作一部。我深知自己的科研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科研和教学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学和科研齐头并进,正是我以后所奋斗的方向和目标。

参加这次微课大赛,也是我对自己的一项挑战。最初对微课的了解,也就仅限于ppt,动画,短小精悍等字样。后来通过阅读文章,欣赏别人的微课作品,逐渐了解到,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类型,已经逐步运用到高校“翻转课堂“,“慕课”“混合式教学”,“移动学习”等教学改革项目中,拥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对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漏补缺又可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一定会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因此,作为新一代的年轻教师,掌握这项技能势在必行。

在微课选题方面,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和内容都适合用微课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选题是关键所在。我在制作之前一直在考虑两种选择:一种是偏重于文化背景的分析和讲解,另一种是实用型的技巧类讲解。经过一系列的思索,我选择了后者。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跟我所教授的教材有关。Pathways系列教材中选取的内容来自于国家地理杂志中的一些图片和故事,课文内容本身并没有太多的文化背景内容可供剖析。另一方面,我想通过这段微课,将原本略有些枯燥的内容,比如说一些阅读或写作技巧类的内容,通过有趣的形式展现出来,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供学生多次学习和回顾,因为这些技巧类的知识点,是会贯穿整个英语学习过程的。如果有时间有精力将所有的这些内容,做成丰富有趣的微课形式,那么一定可以帮助很多学生查漏补缺,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因此我选择了“根据语境猜词义”这样的微课内容。

在整个微课制作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在参赛之前,对focusky课件制作软件,录屏软件的使用方法都不甚了解。有很多夜晚,都花费在了对focusky课件一帧一帧的摸索中。经过这次比赛,我也初步掌握了不少教育技术方面的技能,收获颇丰。在此也感谢教务处的老师们耐心的帮助和指导,帮助我攻克了不少技术难关。

从开始制作,到上传作品,并没有想过会得到一等奖这样的好成绩。因为我深刻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和短板。在得知的那一刻,虽惊喜万分,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思考。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如何能够把所掌握的和未掌握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运用到日常教学中?
我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深入研究学习并反思微课教学,不断地尝试微课教学研究,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让微课在教学中得以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