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我叫李斌,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承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三门课程。
我自2011年8月入职西亚斯至今,一共发表学术论文18篇,其中15篇独著,被CSSCI收录2篇,北大核心5篇;主持省级课题3项、厅级课题19项、校级课题8项,获厅级一等奖15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荣获“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科研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4年11月晋升副教授。
回顾自己走过来的这条科研道路,感慨至深。我是1999年7月本科毕业,当时入职一所民办高校担任辅导员,从辅导员的工作岗位历练,后担任系党支部书记、行政秘书兼团总支书记;系党总支副书记、行政秘书兼分团委书记。一直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工作的年限的增加,使我越来越觉得自己理论的不足。经过思考,我于2008年考取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并于当年8月辞去工作踏上了全职攻读研究生的道路。在读研期间,导师对我的培养使我初步的窥视到了科研的大门。

科研的道路是非常枯燥且异常艰辛。回想读研究生期间,为了写论文,在宿舍里点灯奋战到凌晨四点;为了完成毕业论文的初稿,连续一个月的奋战。都是一种不堪回首的经历。但正是读研期间,对论文的执着,使我在学术的道路上具有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基础。
入职西亚斯之后,起初还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由于以前的工作经历,使我在工作中更注意将事务性工作与理论知识适当的结合起来。这可能是由于我这个人比较务实,我的科研成果很多都是关于学生工作的。因为我个人对于科研的认识在于,科研是为我的工作服务的。怎么能够在研究中更好地认识和开展我的本职工作,使得我能够更加轻松的开展工作,这是我从事科研的一点初心。所以,在学生管理工作岗位上,我的科研成果大部分是关于学生管理的。

当2015年8月转岗到马克思主义学院担任专任教师之后,我的研究方向就注重和教学工作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以期达到教研相长的目标。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
这些年来,虽然在科研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微不足道的成绩。但是我很明白,科研这条路没有止境,没有尽头。要想在科研的道路上取得进一步的成绩,个人体会要做到以下几点。
要受得寂寞
首先:要受得寂寞。科研是枯燥的,需要沉心静气,“坐的住,看的进”。要坚持读书、看文章。看“学术大家”的文章。在看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学习“学术大家”的思维,看“学术大家”文章架构,比照不足,寻找差距。构建自己的学术思维,搭建自己的文章架构。在不断的“看”中提高自己。
要笔耕不拙
其次:要笔耕不辍。对于文科来说,科研就是写文章、申报课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去写。在不断的写中去提高自己。一篇好文章不可能是一次就写好的额,要不断的修改,一篇好文章,往往要改上5-6遍甚至几十遍。很多文章到最后都是改的和初稿面目全非。
要事事留心
第三:要事事留心。文章也好,项目也好,首重选题。选题好,往往先成功了一半。那么怎么能够拿出一个好的选题。这就需要我们事事留心。一方面要在学术前沿上留心,关注本专业的学术前沿理论;另一方面,也要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留心。有时候往往不经意间就会有灵感,有时候往往一些小的方面,一些细节却能做出大文章。
要寻找队友
第四:要寻找队友。科研不是单打独斗,要寻找几个志同道合的队友,建立一个团队。相互扶持,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要敢于申报
第五:要敢于申报。不放弃任何课题的申报。抱着平常心态,积极参与。在申报各种课题的过程中不断的修改课题申报书,在修改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水平。
要注意身体
第六:要注意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在高校教师的身体状况不是很乐观。而且作为老师的职业,要备课,搞科研,长时间的坐。身体肯定是吃不消的。所以一定要加强锻炼,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转眼在西亚斯工作已经8年了。这8年时间,可以说是我个人飞速成长的时期。借助西亚斯这个大舞台,在各级领导的热心帮助和悉心指导下,我实现了自我的飞速提升。在教学上、科研上取得的成就,都是在西亚斯各级领导的帮助和支持下取得的。这8年来,不管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还是教学工作,我一直以西亚斯人为自豪,也为此倾注了我自己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愿意为西亚斯的发展做出我自己的努力。
成绩的获得是一种认可,更是一种压力。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我仍将西亚斯的各位同仁一起,为西亚斯的发展贡献个人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