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相关热点问题
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武汉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感染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检出的病毒命名为2019-nCoV(2019 新型冠状病毒)。
相关热点问题如下:
1
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一个大型病毒家族,有多种不同的种属,可分别感染人、动物和禽类等。在此之前,已知可感染人的冠状病毒有 6 种,感染后发病的严重程度从普通感冒到重症疾病不等。
新型冠状病毒是指以前从未在人类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此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为首次发现人类感染,被WHO 命名为2019-nCoV。
2
可能被感染的途径有哪些?
现有的证据显示与以下感染途径有关:
(1)通过咳嗽或打喷嚏在空气中传播;
(2)没有安全防护的情况下与病人密切接触;
(3)触摸被污染的物体表面,然后用脏手碰触嘴巴、鼻子或眼睛;
(4)接触到可疑的被感染的动物。
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有哪些症状?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伴有干咳;部分患者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表现为急性呼吸道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
4
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能治好吗?
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没有特定的治疗方法。但许多症状是可以处理的,因此需根据患者临床情况进行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5
哪些人容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有没有发现人传人的情况?
在已确诊的病例中,已经出现了人传人和医务人员感染,存在一定范围的社区传播。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源尚未找到,疫情传播途径尚未完全掌握,病毒存在变异的可能,疫情存在进一步扩散的风险。目前,正结合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开展进一步研究。
6
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应该怎么处理?
出现上述症状不一定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详细告知个人症状和近期活动情况;
如果发热前 14 天曾在湖北或武汉旅行,或发病前 14 天内接触过来自武汉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出现小范围的聚集性发病,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就近到指定的医疗机构就诊,排查,也可以联系本辖区疾控中心进行咨询。
7
什么是密切接触者?为什么要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14 天?如果密切接触者在观察期间发病,如何进行排查和诊治?
目前,本次疫情所定义的密切接触者是指:
(1)与患者共同生活、同室工作学习、同室居住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
(2)在诊治病例时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照料人员,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实验室检测人员;
(3)同病房的其他患者或陪护人员;
(4)与患者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
(5)由疾病控制专业人员调查评估判定的其他接触情形。
参考其他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潜伏期、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病例相关信息和当前防控实际,将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定为14 天,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居家医学观察。在观察期内,一旦发现密切接触者出现发热、咳嗽等异常临床表现,及时将密切接触者送至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排查、诊治等。
8
公众怎样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防可控。
公众预防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1)保持基本的手部和呼吸道卫生;
(2)居室多通风换气并保持整洁卫生;
(3)尽可能避免与任何表现出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发热、咳嗽或打喷嚏等)的人密切接触;
(4)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和空间密闭的场所,如必须去鼓励佩戴口罩;
不要去野生动物市场,避免接触活禽野鸟;
(5)坚持安全的饮食习惯,尽量避免接触和食用野生动物,食用肉类和蛋类要煮熟煮透。
出现呼吸道感染或肺炎症状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如近期(2 周内)到过武汉或接触过类似病例,应主动告知医生。
9
现在有没有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疫苗?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目前并无可用疫苗。
10
近期如果去武汉,返回居住地后应该注意什么?
目前疫情发展情况,建议无特殊情况请不要前往武汉。
若去武汉返回居住地后,应在 2 周内注意加强身体防护,关注自身身体健康状态;如果接到疾控部门通知,需要接受居家医学观察,不要恐慌,不要上班,不要随便外出,做好自我身体状况观察,定期接受社区医生的随访。
如果出现发热、咳嗽等急性呼吸道感染早期临床症状,请及时到当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排查、诊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