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下
就是特殊的课堂
在战“疫”中学会学习与思考
今天一起从历史视角来认识
“瘟疫”
和
那些与“瘟疫”相关的人
1
王立群讲瘟疫
课程简介:《历史视角看瘟疫》从我国最早的文字殷墟甲骨文对于疾病疫情的记录开始追溯,以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传世巨著《伤寒论》为例,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瘟疫和防治,同时传递了人类一定能够战胜瘟疫的信心。
听完王立群教授的讲解
你是否更加坚定了战胜疫情的信心
是否对中国古代的瘟疫和防治方法
有了更新的认识
2
小编还梳理了几个问题
帮助大家回顾今天的战“疫”小知识
↓↓↓
01
中国最早有关“瘟疫”的文字记载是怎样的?
答:中国最早的文字殷墟甲骨文已经有了“虫”“蛊”“疟疾”这些文字的记载,特别是“疠”在中国古代文字学中间是指“瘟疫”的意思。这个字在《尚书》《山海经》《左传》都出现并且使用了,这应当是中国最早的有关瘟疫的文字记载。
02
关于东汉末年中原地区发生过的一次大规模的瘟疫,现存的文字记载有哪些?是如何记载的?
答:一是魏太子曹丕,在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7年)撰写的一封信《与朝歌令吴质书》,信中写到“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
另一篇是曹植的文章《说疫气》,文章中记录到“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
03
面对各种瘟疫,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应对的?
答:我们的祖先对待瘟疫主要采取了三种方法:第一是药物治疗。第二是免疫疗法,主要是针对天花。第三是隔离传染源。
除了以上三种以外,还包括做好公共卫生等等。总而言之,中国古代创造了很多有效的治疗瘟疫的方法,这些都是人类宝贵的财富。
04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诞生的背景是什么?于今天有哪些价值?
答:东汉末年瘟疫大流行,就出现了以“伤寒”为名的张仲景的《伤寒论》,成为中医医方的鼻祖。
这部书论述了对多种传染病的治疗医方,其中很多是经实践检验、可靠、有效的验方,一直到今天为中医学者所尊奉。
今天,日本的经方派仍然遵循张仲景的辩证施治医方,来治疗病毒性肝炎。
05
西汉以来的2000多年,中国古代疫病流行情况是如何记载的?
答:《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的2000多年,中国古代先后发生过300多次瘟疫流行。但由于中医的预防和治疗,在有限的地域和一定的时间内,控制了瘟疫的蔓延。
06
用隔离病人的方法治疗瘟疫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如何做的?
答:中国古代的医师们早就认识到瘟疫有着极强的传染性,并发现隔离传染病人是非常必要的预防措施。
从汉代开始,就用隔离病人的方法来防止瘟疫的传播。古代战争期间,军队中患病的士兵也需要从健康的军人中隔离开来。
实践证明,这种隔离法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控制瘟疫的方法。
3
作家桥边红药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所有优秀的人,都是让命运无奈的狠角色,因为他们不用别人淘汰自己,他们一直在干自己淘汰自己的事,所以,每一次进步,都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
越是到了紧要关头
越要保持定力,涵养信心,
以疫为鉴,励志勤学,
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
一起认识下古今中外与“瘟疫”相关的人
↓↓↓
据史料记载,三国时期发生过13次传染性极强的疫情。古代医疗条件低下,防范不得力,疫情造成人口锐减。公元156年,东汉人口高达5000多万,到三国末期的280年,全国只剩五六百万人口。最为严重的217年疫情,时间长,死亡人口多,从百姓到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均染病而死,显贵富豪莫能免除。多年后,文帝曹丕书于元城令吴质时说:“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谓百年已分,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疫情残虐,但也推动了医学的进步。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频出的同时,也诞生了三大杰出的医学家,华佗、张仲景、董奉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1
华佗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 、“外科鼻祖”。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华佗也是中国古代医疗体育的创始人之一。他不仅善于治病,还特别提倡养生之道。他曾对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俗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户枢不朽也”。华佗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理论,特别编排了一套模仿猿、鹿、熊、虎等五种禽兽姿态的健身操——五禽戏。
2
张仲景是位值得千百年来世人敬仰的名医,他把自己摆到了瘟神的对面,发誓要战而胜之。张仲景出生在荆州南阳郡的大户人家,人口多达200多人。从建安初年起,不到十年,死于瘟疫的居然多达三分之二,死者中死于伤寒的,又多达十分之七。这让张仲景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伤寒,一边行医,一边研究和思考,终于写出《伤寒杂病论》这部传世著作。他在《伤寒杂病论》提出的辩证论治原则,已经成为中医灵魂所在,成为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除了理论,张仲景还贡献了流传至今的269个方剂。这些方剂,1000多年来,活人无数。有人高度赞扬张仲景的《伤寒论》,说它是“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医理、医术如此之高,张仲景为人却十分谦和,一直坚持终身学习,看病和学习时,遇到问题,一定要亲自试验,搞清原由,绝不误导他人。高超的医理、医术,加上高尚的医德、医风,这才造就了一代医圣。
3
董奉少年学医,曾任候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董奉不求名利、乐善好施的高尚医德被人们传为佳话,千秋流传。后世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医家,唤中医为“杏林”。据载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医处仍有杏林,在庐山上建有董奉馆,在长乐有一座山被称为董奉山,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均为纪念董奉。
疾疫与人共生共存,以复杂而微妙的方式影响了人类的演化。霍乱、天花、鼠疫……人与疾疫相互博弈而共同塑造了历史。历史上爆发的瘟疫的确使人类社会付出惨重的代价,造成无法比拟的危害,但瘟疫也使人类获得对新疾病的认知,发明对付疾病的新方法和新药;生命价值观发生改变,国家建立捍卫生命和维护健康的新机制,教会人类懂得与自然界和动物相处的原则等,这些都是大规模传染病教授给人类的知识。因为流行病是与文明同行的。
4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是俄罗斯著名文学家、诗人、小说家,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青铜骑士”。他创立了俄罗斯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创立了典范。普希金还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1830年秋天,因为碰上霍乱爆发,交通阻断,普希金被迫在一个村子里待了3个月。因为无事可做,普希金在这段时间里创作了6部中篇小说,27首抒情诗,还有著名的戏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了他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后来,这件事情被称作“波尔金诺之秋”,成为作家丰收时期的代名词。
5
公元14世纪,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世纪,黑死病的阴影一直笼罩着欧洲,我们今天也知道了黑死病,其实就是鼠疫。从1348年第一次袭击英国,鼠疫断断续续肆虐了三百多年,英国有近1/3的人死于鼠疫,整个欧洲的死亡人数达到了5000万。1665年,鼠疫再次在欧洲大爆发,这次伦敦成为了重灾区,仅仅从6月到8月,伦敦的人口就减少了1/10。这个时候,牛顿正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读书。由于疫情越来越严峻,剑桥大学宣布停课,遣散了大部分在校的老师和学生。于是牛顿只好离开剑桥,回到了位于伍尔索普的乡下庄园里。剑桥的停学持续了18个月,牛顿也在安静的乡村度过了18个月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但这段时期,他蓬勃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迸发出更加耀眼的活力,成为他后来几十年学术之路的起点。
疫情,是试金石
疫情,是照妖镜
疫情,是分离器
一个人与另一个人
是从什么时候拉开差距的
没有特定的哪一个时刻
是每时每刻
意识到的会笃定
今天,都和明天息息相关
意识不到的总觉得
来日方长,还有明天
认知不同,行为不同
未来的人生,必定大不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