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
港珠澳大桥:两代工程专家的四次相遇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此时此刻,两位大桥有缘人将被历史铭记——最早倡议兴建大桥的香港著名实业家、工程专家胡应湘和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分处港珠澳大桥的东西两侧,今年83岁的胡应湘与61岁的林鸣共同眺望伸向海中的大桥。

       港珠澳大桥在地理上连接着港澳和内地,也在精神和文化上成为三地居民的纽带,见证着港澳融入国家发展的历史。


梦想中的大桥


       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到内地投资的香港实业家之一,工程师出身的胡应湘自上世纪80年代起先后在珠三角投资兴建了广州中国大酒店等多个标志性项目。而他早期的一个梦想——一座跨越伶仃洋的大桥,足足让他等待了近40年。

       早在1983年,胡应湘就提出了《兴建内伶仃洋大桥的设想》,成为提出港珠澳大桥具体修建设想和计划的第一人。

        “当时内地方面对我这个方案非常感兴趣,但港英政府持反对意见。因此,伶仃洋大桥的方案就被搁置了。”胡应湘说,这是当时的一大憾事。

       上世纪90年代初,林鸣在建设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座大桥——珠海大桥时听说了胡应湘的名字。“胡先生在内地投资了电厂和中国大酒店等多个项目,与我们专业最近的是广深高速公路和伶仃洋大桥的构想,很仰慕胡先生。”林鸣说。

       2006年,为了探讨双方合作投资建设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的可能性,林鸣所在的中国交建派遣他带领专业团队专程来到香港拜访胡应湘。在位于湾仔合和中心的办公室里,林鸣第一次见到了胡应湘。

       2011年7月的一天,林鸣团队在港珠澳大桥正式动工后暂住珠海,胡应湘前去拜访。同为工程师的两代人第二次见面。


“一定要立足自主创新”


  港珠澳大桥被称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珠穆朗玛峰”,它不仅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首条海底深埋沉管隧道。特别是海底深埋沉管隧道,是整个大桥工程中难度最大的部分。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建设外海沉管隧道,当今世界上也只有极少数国家具备外海沉管隧道建设能力。

  在工程筹备阶段,林鸣曾组织项目组到国外考察。外国专家断言,中国人没有能力做这件事情,并开出了1.5亿欧元的天价咨询费。林鸣说:“我们所建设的不仅仅是香港回归后的世纪工程,更是大国的经济宏图,我们一定要立足自主创新!”

  在林鸣的工作团队,中国的建设者们依靠自己的力量,花了两年时间,不仅解决了外国人认为不能解决的问题,还攻克了世界深埋沉管隧道的一系列难题,成为世界上“深埋沉管结构设计”“深水深槽沉管安装”等技术的领头雁。

  提起岛隧工程的自主创新,林鸣并不轻松。“中国人第一次做,没有任何经验。每一点进步和突破对我们来说都是压力、风险、挑战和责任,伴随着无数个日夜煎熬。但能够参与这项世纪工程,是我们一生最自豪的事。”


一座伟大作品诞生


  今年2月4日,胡应湘应邀参加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景观设计暨工程美学研讨会。那天,在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林鸣与胡应湘第三次相遇。

  林鸣向胡应湘介绍,大桥建设者之所以在人工岛桥头安放四个青铜鼎,就是要寻找一种具备时代标志、能被三地接受、又能承载大桥精神和建设者寄托的创作。青铜鼎是中华民族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器,安放在大桥人工岛上成为寄托祝福港珠澳大桥百年平安的象征。

  那一天,也是胡应湘提出伶仃洋大桥构想35年后第一次看到几近完工的港珠澳大桥。“相当伟大!见到内地工程师和施工队伍如此高质量的作业,将梦想变成了现实,我感到非常高兴。”胡应湘激动地说。

  今年夏天,林鸣陪同胡应湘在港珠澳大桥内地段接受媒体的采访,这是他们第四次见面。林鸣回忆,冒着酷暑,83岁高龄的胡老连续一个下午不厌其烦地配合采访拍摄。“我从与他的交往中体会到了如何当一个工程师。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中,我们倡导两个理念,一个是工程师精神,一个是工匠精神,我们都引以为荣。”林鸣说。

  23日这一天,胡应湘应邀在珠海出席大桥的开通仪式。而作为大桥重要的建设者代表,林鸣当天则奉命驻守在大桥的东人工岛。林鸣说,虽然他们今天没能见面,但连通三地的港珠澳大桥让更多的人见面了。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4版

分享到:

上一篇:烈士纪念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下一篇:习近平的敬老故事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