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宣传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系列学习之三——“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


题记:为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充分引领、团结、凝聚全省教育系统广大指示分子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我省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带头奉献、矢志奋斗、建功立业,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在教育系统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教思政厅【2018】29号)要求,结合实际,现在我校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扬以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两弹一星”元勋为代表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充分肯定以黄大年、李保国、南仁东、钟扬、李芳等为代表的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强调面对新的征程、新的使命,需要在知识分子中弘扬这种传统、激发这种情怀,推动爱国奋斗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党委宣传部开设了“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系列学习专栏,与广大师生共勉!




        郭永怀,男,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郭永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届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负担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导弹、核弹与卫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该群体中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图为“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


少年时代

        郭永怀,1909年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放牛拾柴,因家境贫寒9岁才上学,先后在石岛镇明德小学、青岛大学附中就读。他成绩一直拔尖,受到校方特殊对待和奖励,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一个农民的孩子能够走上这样一条道路,在当时社会极为罕见,因此他特别珍惜学习的机会。1931年7月,郭永怀预科班毕业后直接转入本科学习,他选择了物理学专业,得到了当时国内知名教授顾静薇的赏识。两年后顾静薇推荐郭到北京大学光学专家饶毓泰教授门下继续深造,随后,郭永怀如愿以偿地进入北大物理系学习。在顾、饶二位导师的精心锤炼下,郭永怀打下了扎实的物理学专业基础。

“不带走美国只字片纸 郭永怀烧论文回国”

        郭永怀在抗战的烽火中出国留学,曾目睹日寇的飞机在头顶横行,决心选择对航空起决定作用的空气动力学专业,将来服务于中国的国防事业。他以一个跨音速流动的高难课题取得博士学位后,美国许多名校和企业都来聘请。郭永怀选择了到动力学科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康奈尔大学任教,但声明只是暂时服务,将来要回国。他从事的学科研究经常接触一些机密资料,美方便送给他一张表,上面有一项是:“如果发生战争,是否愿为美国服兵役?”不同意便会失去涉密资格,但郭永怀毫不犹豫地在表上填了个“不”。尽管他在学术上受到重重限制,却时时关心新技术,记在本子上或装入脑海。1947年,他在西南联大就相识的女友李佩来到美国,不久同他结婚。李佩介绍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和行将灭亡,共产党则代表了中国的希望,这使郭永怀更坚定了回国信念。


        1950年,钱学森想启程回国被扣押后,郭永怀的行动自由亦受到了限制,连去英国讲学都不被批准。美国移民局再三派人劝说郭永怀,得到的回答也是坚决要回国。为避免美方以他掌握重要资料为由再加阻挠,他竟在同学聚会时把十几年写好的文稿投入篝火。妻子李佩开始痛惜不已,不过随后知道“装在他脑子里的科学知识是属于他自己的”,美方无法扣下。放弃了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的优厚待遇,1956年国庆节的前一天,郭永怀携妻挈女动身返回中国!

(图为郭永怀及妻女)


一穷二白临危受命 身负重任建设国家

        1959年6月,苏联方面突然致函中共中央,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数学模型和技术资料。1960年7月,苏联政府又照会中国政府决定撤走在华的核工业系统的全部专家,随后又停止供应一切技术设备和资料。苏联的单方面撕毁协定和合同,给刚刚起步的中国核工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郭永怀临危受命,他与王淦昌、彭桓武形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

        当时,郭永怀就任九院,其首要任务就是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情况下,迅速掌握原子弹的构造原理,开展原子弹的理论探索和研制工作。为了便于科技攻关,郭永怀一方面为科研人员传授爆炸力学和弹头设计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致力于结构强度、振动和冲击等方面的研究,加速建立自己的实验室,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前期试验。



        1963年,为了加快核武器的研制步伐,党中央决定将集中在北京的专业科研队伍,郭永怀迁往在青海新建的核武器研制基地。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1965年9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再次启动,郭永怀受命参与“东方红”卫星本体及返回卫星回地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

        在核弹武器化的后期研究中,郭永怀相继提出了一些具有独到见解的主张,后来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郭永怀这些主张的科学性和严密性。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爆炸成功!

        对于氢弹,郭永怀也从结构形式、弹体重量、减速装置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科学见解,从而保证了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试验的圆满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郭永怀与空难

        1968年12月5日凌晨6点左右,首都机场附近的村民听到一声巨大的轰响,随后,就是一个巨大的火球和浓浓黑烟直冲云霄,把白雾照得血红。后来人们隐隐约约的知道,是一架小型飞机在即将着陆时突然失事,一头扎在了机场附近的玉米地里。

        有两具烧焦的尸体紧紧地抱在一起。两具尸体早已烧得面目全非,如同半个焦炭,但是却保持着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姿势。许多年轻的战士都被这画面吓到了,所有人都站在原地不敢动弹。后来来了首长,人们才有勇气尝试把他们分开。

        他们抱得很紧很紧,加上瞬间死亡,所以尸体无比僵硬。把他们分开的时候,必须很用力,就像掰断一大块木炭,由于缠绕在一起,把他们撑开的时候不断发出断裂的声响。

        当“轰”的一声把他们终于分开,所有人立即脑袋嗡的一声,一片空白,时间仿佛定格一样,所有人都无法说出一句话。因为把他们分开后,他们惊讶地发现,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是一个皮质的公文包,虽然有点烧焦,但是在两个人相拥的身体的保护下依然完整,打开后:一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完好无损。

        看到眼前的一切,前来接应的士兵当场跪地痛哭,那就是他们力学所的副所长: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早已被烧得辨认不出来,当时是根据头后连着脊梁那块没有烧完的一点点白头发,认出了郭永怀。

        周恩来得知郭永怀牺牲的消息时,眼睛顿时湿润了。钱学森更是伤感不已地叹息:“一个全世界知名的优秀力学专家离开了人世。


            

        郭永怀是一位才华横溢、有远见卓识的著名科学家和技术领导人。他理论功底深厚、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而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在工作中准确把握科学研究的方向。在工作期间,郭永怀先生始终深入到科研工作的第一线,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分享到:

上一篇:【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系列学习之五—天眼巨匠南仁东

下一篇:【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系列学习之二——“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