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5日
是周总理诞辰121周年纪念日
时至今日,周总理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
当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忙碌,人心越来越复杂,私心不断涌动膨胀时,我们格外想念为国家、为人民殚精竭虑的好总理。
我们怀念他,是因为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人格风范为人称颂,他的历史功绩丰碑永树,他的无私奉献里没有一句空话。
在他去世后第二天,联合国为其降半旗志哀。有人私下有疑问,时任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分钱的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个孩子!”
我们无法一一细数周恩来为这个国家作出的贡献,但在所有国人的心中,他是集聚了这个民族的无数优良品德的化身,他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人们知道他是一个好总理,从他的身上,人们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是“人民公仆”。
▲他为国家、为人民殚精竭虑,他是人民永远爱戴的好总理
一、真的是“时势造英雄”?其实,是“少年立志”成就伟人!
1898年,那个年代的中国犹如砧板鱼肉,一方面国家主权被列强瓜分豆剖: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强占旅顺大连,法国强占广州湾,英国强占威海卫和九龙新界……另一方面,民不聊生,经历甲午惨败的清政府,把沉重的战争赔款转嫁给普通群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他三岁那年,八国联军向中国发动武装进攻,占领中国的首都北京达一年之久。中华民族蒙受巨大屈辱,国家濒临灭亡边缘。列强欺凌、民不聊生的社会万象,让他少小之时就立志救国,12岁便铿锵讲出“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
他那时的作文、诗篇都怀着强烈的社会使命感,表达了对黑暗时政的忧愤之情,并将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视为己任。1917年,19岁的周恩来东渡日本,开始探索新的道路。他给同学的临别赠言是“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他分析了中国衰弱的原因,认为“全是因为不能图新、又不能保旧、又不能改良”的缘故。“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立志誓言时常在他耳边响起,他给自己定下每天读书13小时半的计划。
1919年4月周恩来从日本回国,经受了五四运动的洗礼。可是,鲜有人知,1920年1月,他被反动政府拘捕,在狱中继续思考中国的出路问题。出狱后,他到欧洲勤工俭学,经过实际考察并对各种思潮进行比较,终于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信仰。
1921年,他在巴黎参加共产主义小组,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活动,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二、真的为了个人名利么?其实,是他的无私坦荡和忍辱负重为世人称颂!
他的一生光明磊落。湘江战役后,他主动承担军事指挥的责任,主动作自我批评,这种决心勇气对于别人很难,但这恰恰体现了周总理的伟大人格魅力。
特别是在通道、黎平会议上,听取了毛泽东的意见,并让毛泽东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第一次有机会出席最高军事会议,并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实现了“通道改向”、“黎平转兵”。
在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上,他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为确立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为在危难中挽救红军、挽救党,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安事变爆发后,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他根据党中央的既定方针,前往西安,在极端复杂而艰难的环境中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成了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新局面。
抗日战争中,他代表我们党长期坚持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负责与国民党当局谈判,广泛团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坚持并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有勇有谋的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制止内战,他陪同毛泽东同志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尔后又率领我党代表团与国民党当局开展了有理有节的政治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他协助毛泽东同志运筹帷幄,在推动第二条战线的形成、转战陕北、指挥一系列改变中国命运的战略大决战、筹备召开新政协、主持起草《共同纲领》等工作中,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文化大革命”极端复杂的特殊环境下,周恩来同志忍辱负重,苦撑危局,作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全力维护党和国家正常工作的运转,全力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尽一切可能减少损失。
三、真的需要恃才傲物么?其实,虚怀若谷的伟人风范更让人由衷敬仰
世人对周总理的最深刻印象就是:虚怀若谷、谦虚谨慎。
他常说“我们每一个人,不管过去做了多少工作,现在担任什么职务,没有党和人民,就既不会有过去的成绩,也不会有今天的职务。党和人民是伟大的,我们个人是渺小的”。
他为自己立下的座右铭是“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他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认为做工作“应该有临事而惧的精神。这不是后退,不是泄气,而是戒慎恐惧”。
他说:“一个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要多听不同的意见,这样才利于综合。”他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充分发挥每个同志的聪明才智,自己却从来不居功、不诿过。
他平易近人、平等待人,真诚同各界人士广泛交往,从不以领导者自居。他经常说:“一个人站在领导地位,不虚心,不平易近人,自以为了不起、什么都懂,只要有这种思想并且在作风中表现出来,就危险了。”
周恩来同志以其谦虚谨慎、广纳善策、平易近人、平等待人的风范,赢得了党内外由衷的信赖和爱戴,是中国共产党人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优良作风的最好榜样。
▲1954年,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其非凡的领袖风范折服了在场的外国人。
四、安稳富足是人生的追求么?其实,他经常“一片菜叶抹碗底”
周总理生前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还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粒米、一片菜叶。
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有时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要吃工作餐。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或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
总理每次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也要马上捡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三年困难时期,周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一次,炊事员对他说:“总理,您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就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
▲1975年1月,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抱病作《政府工作报告》,重申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五、爱情只有山花烂漫么?其实,爱情是海棠花开般静谧而醇厚
“我与你是萍水相逢,不是一见倾心,更不是恋爱至上。我们是经过无意的发展,两地相互通信的了解,到有意的、经过考验的结婚,又经过几十年的战斗,结成这样一种战友的、伴侣的、相爱始终的、共同生活的夫妇……我们的爱情是深长的,是永恒的……”
1988年春,当西花厅的海棠花再度盛开的时候,年已84岁的邓颖超抚花思人,倾诉着对周恩来无限的思念和真挚的情感……
1920年11月周恩来赴法勤工俭学后,开始了与邓颖超的书信往来。从共谈理想追求到互诉爱慕之意,经过近5年的感情碰撞,1925年8月,他们终于在广州喜结连理。从此,邓颖超和周恩来相濡以沫、互敬互谅、同甘共苦,携手走过了50年的风雨人生。
周恩来到晚年后,心脏病时常发作,后来又患了癌症,但仍然在拼命地工作。眼看丈夫日益消瘦,邓颖超痛在心头。她深知他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不愿用过多的提问打搅他,也不敢阻挠他外出工作,只能用温柔的关怀来抚慰他。
多少个寒风呼啸的冬夜,多少个天方破晓的黎明,邓颖超惦记着外出的周恩来,时而看看室内的温度计,时而试试暖气的热度,焦急地等待着他的归来。
1975年秋,周总理倒了下来。在周恩来住院期间,邓颖超每天都要到医院看望。她知道周恩来来日无多,便尽量给他以安慰和温存。
当时邓颖超也遭受着高血压和眼结合膜下水肿出血的痛苦折磨,但她依旧保持着往日的镇静和坚强,不给周恩来增加任何思想压力。
他们的爱情,犹如海棠花一样,那些的静谧,却又那样的醇厚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