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7 0 年代,美国的学者弗里曼在《过度教育的美国人》中指出了发现了过度教育的存在,并认为是过度教育导致了美国人从2 0 世纪7 0 年代起教育收益率的不断下滑。曾满超(Ts ang)教授和莱文(He r r yM.Le v-i n)教授认为满足以下3 个条件中的一个便可认定为过度教育:(1 )相对于历史上较高受教育水平者,现在受相同教育的人的经济地位下降了;(2 )受教育者未能实现其对事业成就的期望;(3 )工作人员拥有比其工作岗位要求较高的教育技能。因此,过度教育的从广义上可以定义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和高等教育发展速度的不匹配,从而使个人的教育收益率降低;狭义的定义为,在薪资上要低于历史上受过相同教育的劳动者,经济地位下降。在技能上,劳动者的实际教育水平高于所从事的工作所需的教育水平或者是有较高技能的劳动者从事了低技术含量的工作,没有能够完全发挥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造成相关资源的浪费。在期望上,劳动者并没有能够在所从事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职业期望。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劳动者通过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资本的一种形式,教育收益与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是相关的,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更高,所获得的收益也会更高。国家和人民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率、拉动经济的发展就会大力投资和发展教育,因此出现了通过高等教育的扩张,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大幅增加,而社会发展并没有与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相匹配,在劳动力市场上就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状。人力资本理论认为,这种情况是暂时性的。一方面,理性的劳动者会适当减少自己的人力资本投资;另一方面,当劳动力市场处于完全竞争和充分流动的时候,雇佣者会通过资源配置,使岗位和所需要的劳动力的教育程度相匹配,解决供需不平衡的问题。虽然短时间内,劳动者的收益会受损,但从长期来看,通过劳动者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劳动者能够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最终收益会与自己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
筛选假设理论认为教育并不能够提高一个人的技能,教育是筛选人的一个信号。这种假设是基于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提出。雇主在面对大量求职者时,对他们不甚了解,为了区分他们的能力,筛选到合适的劳动者,就以教育程度作为一种信号标识。由于筛选假设理论认为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能够反应一个人的能力,因此人们为了获得更高的薪资待遇,吸引雇主的注意,增强自己的信号标识,就去增加教育投资追求高学历,长期下来就导致了过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