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已暮,露成霜”
霜降,秋天的最后一站
星期六 23 2021.10
中文名: 霜降
外文名: First Frost
代表寓意: 天气渐冷、初霜出现
公历时间: 每年公历10月22或23或24日
黄道位置:太阳到达黄经210度
气候特点: 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较热,秋燥明显
物候现象: 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蜇虫咸俯
农事活动: 适时收割,耕翻农田,种春作物
传统习俗: 赏菊、登高、吃药膳等
起居养生: 防秋燥、防秋郁、防寒
HELLO FROST
历史渊源
“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霜月》宋·陆游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霜降时节,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天气渐寒始于霜降。《逸周书·周月》:“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东汉王充《论衡》曰:“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无论是露还是霜,“皆由地发,非从天降”,怎称为霜降呢? 其实“霜降”这个名字只是一种比喻。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节令。“霜降”节气反映的是天气渐渐变冷的气候特征,并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其实,“霜”也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霜”是地面的水气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成。“霜降”节气与“降霜”无关。
气象变化
“霜降三旬后,蓂馀一叶秋。玄阴迎落日,凉魄尽残钩。” ——《赋得九月尽》唐·元稹
“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18]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17]进入霜降节气后,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越来越频繁,昼夜温差迅速增大。尤其在江南、华南地区,气温的起伏愈发明显;而西北、东北的部分地区早已呈现出一派“寒风落叶”的初冬景象。霜降期间,一般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由于干冷空气逐渐一统天下,暖湿空气已被边缘化,带有夏季和初秋特征的许多天气退出,天气相对更为简单。在立冬前后,往往出现较强的大风降温天气,一些地方在较短的时间里就跨入了冬季。
物候现象
“霜降水反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华晚,昆虫皆闭关。" ——《谪居黔南十首》宋·黄庭坚
中国古人将霜降分为三候:
一候豺乃祭兽;
二候草木黄落;
三候蜇虫咸俯。
此时豺这类动物开始捕获猎物过冬;树叶都枯黄掉落;冬眠的动物也藏在洞中不动不食进入冬眠状态中。
农事活动
“十月寒露霜降临,稻香千里逐片黄。 冬种计划积肥足,添修工具稻登场。” ——霜降节气谚语
霜降节气后,冷空气活动愈加频繁,昼夜温差变大。北方大部分地区已在秋收扫尾。即使耐寒的葱也不能再长了,因为“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在南方,却是“三秋”大忙季节,单季杂交稻、晚稻才在收割,种早茬麦,栽早茬油菜;摘棉花,拔除棉秸,耕翻整地。
传统习俗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 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软枣。” ——霜降节气俗语
霜降,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人们同样非常重视,各地还有祛凶、扫墓等习俗,以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幸福安康。如在山东烟台等一些地方,霜降这一天人们要去西郊迎霜;在广东高明地区,霜降前有“送芋鬼”的习俗。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同时,霜降时节,正是菊花盛开之际。此时,民间会举行菊花会,以表达对菊花的喜爱和崇敬。此外,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因此,霜降时节,民间有“煲羊肉”、“煲羊头”、“迎霜兔肉”的食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