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行为。
此类案件不仅给被害者造成长期的心理阴影,甚至影响任何的发展,施暴者也很可能划入违法犯罪的歧途,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防欺凌安全教育的目标
1认知与技能
认识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认清校园暴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2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恰当的引导和暗示教会学生察觉自己的攻击意识,并合理控制与调整不合理的观念。
3行为表现
当面对他人的攻击时能够尝试用温和和理智的态度处理矛盾,有效化解危机。掌握应对校园暴力的正确方法,从而提高防暴能力,进而学会保护自己。
校园欺凌(暴力)常见情形
1索要钱物,不给就拳脚相加
2以大欺小,以众欺寡
3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
4是同学之间因“义气”之争
5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
如何预防校园欺凌(暴力)事件
不能“怕”
在遇到勒索、敲诈和殴打时不害怕,要敢于抗争。因为这些拦截的不良少年大多和受害者同龄,他们所实行的第一次拦截往往都是一种试探。如果此时在心理上就被对方所压倒,任其欺压,那么这样的第一次妥协其实就纵容、鼓励了拦截者,就会带来了更不良的后果。因而,有效防范校园暴力的第一要诀就是“不怕”。但是要注意避免激发对方暴力升级,导致眼前吃亏。
及时报告
我们也要认识到勒索、敲诈经常是同暴力紧密联系的,我们提倡在“不怕”的前提下与之抗争,但不意味着逞一时之勇,反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在遇到勒索、敲诈后要及时向学校、家长报告。第一次遇到拦截后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对方的目的是否得逞,如果一味害怕而忍气吞声,或是不想宣扬,相反的会在无形中助长了对方的气焰,使得对方以为你软弱可欺,往往会导致新的勒索、敲诈和殴打事件的发生。
慎重择友
对孩子的交友进行教育,鼓励多交品德好的朋友,多交“益友”,不交“损友”,对已经受到暴力侵害的朋友要多安慰,但不宜鼓动或煽动其找人来报复,以免引起更大的争端。
不崇拜暴力文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不参与校园暴力
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坚决不充当校园暴力行为中的帮凶。
注重心理的健康发展
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主动与他人沟通,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施暴者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无知,这是校园暴力产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我们要学法、懂法、守法。既要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也要以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与同学友好相处
有的同学遇到矛盾时,不愿意吃亏,认为忍让就是没了面子失了尊严,最终只能使得矛盾不断升级,不断激化。我们应该宽宏豁达,不应为一丁点儿小事僵持不下,斤斤计较,甚至拳脚相加,做出降低人格的事情。
应对暴力,增强五个意识
第一,要有依法的意识:
违法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第二,要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第三,要有方法和策略意识:
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切记不能蛮干
第四,要有见义勇为、智为、巧为的意识:
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他人实施救助
第五,要有强烈的报告意识和证据意识:
及时上报并注意搜集证据,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出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