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线上会议、直播的兴起,“屏幕共享”逐渐普及,在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同时也被不法分子利用实施新型诈骗,大多为“快递理赔”、“网购退款”、“注销校园贷”等类型骗局。
2021年4月,江苏常熟一名受害人接到陌生电话,称其贷款账户没有注销会影响征信。在对方的诱导下,他下载了腾讯会议App,通过屏幕共享功能,输入身份证和验证码,结果被骗了9万余元。
“屏幕共享”共享的不单单是屏幕,可能还有你的钱包
“屏幕共享”相当于直播手机操作,在屏幕共享的时候手机上面的所有操作能够被对方实时看到,包括微信、短信以及其他APP的内容数据
揭秘“屏幕共享”骗术
诈骗分子利用“屏幕共享”实施诈骗已经成为新型诈骗的一个新套路!结合已经发生的“屏幕共享”骗局进行分析发现,通常诈骗分子骗术的开端依然是从提前知道到你的个人信息并获得信任开始……
1.引起受害者关注并获取信任
诈骗分子往往以“注销学生贷”、“网购赔偿”、“贷款提额度”等为由,引起当事人关注,由于他们提前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了当事人的基本信息,获取当事人的信任较为顺利。
2.诱骗受害者开通“屏幕共享”
获取当事人信任后,诈骗分子引导当事人加入QQ、入群或下载可共享屏幕的软件并开启屏幕共享。通过某些App自带的屏幕共享功能,骗子能够实现实时监控事主手机的所有操作。
3.登陆手机银行,实时监控短信验证码
诈骗分子先以“指引操作"为由,让当事人下载App并打开屏幕分享功能,再利用事主之前透露的银行卡号,随即登录手机银行进行转账操作,实时监控当事人收到的短信验证码。
4.转账
诈骗分子先是哄骗受害人主动进行转账,如果受害人发现被骗,或者迟疑,便通过偷偷截获的验证码,进行转账操作,在受害人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将资金转走。
如何避免被套路,除了持续提升个人信息保护与防范意识外,其实App开发者可以做得更多!
实时监测“屏幕共享风险”,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梆梆安全针对移动应用上线运行后在“屏幕共享”环境下的风险,对移动应用安全监测平台进行新增环境风险监测功能“屏幕共享”,通过探针采集屏幕共享风险信息,获取设备正在使用的屏幕情况以及正在使用屏幕的APP信息,同时将屏幕共享风险信息上报到移动应用安全监测平台进行综合判断后形成风险,并根据相关配置策略进行风险提示或阻断。
移动应用安全监测平台也可利用平台提供的崩溃采集功能,实时收集用户运行过程中的崩溃信息,采集终端用户群体机型分布特征,有效组织兼容性测试,及时根据崩溃信息修复应用。利用平台提供的运营分析功能,管理者能够清楚掌握应用上线后的运营推广状况,用户启动安装日活分布状况。同时,平台内置智能搜索功能,支持搜索目标设备的安全事件、威胁分析、环境安全、运行情况、崩溃情况、设备详情、应用安装列表等多维度信息,用于事后追溯审计。
梆梆安全的移动应用安全监测平台不依赖于用户的业务数据,不依赖现有的黑产数据,部署简单方便有效,能够从移动应用运行时的环境进行感知分析,为用户快速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移动应用安全态势感知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的不断落地实施为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保障,监管治理行动也将驱动行业规范化发展,App开发者及运营者应在监管趋严的形势下未雨绸缪,持续不断升级App的风险监测及防护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个人消费者的信息安全。

个人消费者避免“屏幕共享”骗局TIPS:

提升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与陌生人开启“屏幕共享”;
养成保护自身数据安全的习惯,建议在不同APP设置不同的用户名及登录密码;
建议每个交易APP设置不同的支付密码,以防发生一个密码丢失,多个账户受损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