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为什么叫“分裂”
人格分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间歇性人格分离(Dissociat ive Disorders),又称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1]。它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将引起他内在心里痛苦的意识活动或记忆,从整个精神层面解离开来以保护自己,但也因此丧失其自我的整体性。可简单分成两类:心因性失忆症和多重人格症。
而多重人格症是指一个人同时具有两种或多种非常不同的人格。此类患者行为的差异无法以常人在不同场合、不同角色的不同行为来解释。而好像是完全不同的人,因为每个人格有其个别的姓名、性格、记忆及行为方式。通常原来的人格并不知晓另一个人格的存在,而新出现的人格则对原来的人格有相当地了解,新人格的特质通常与原人格的特质相当不同,如原人格是害羞、内向的,新人格可能是开放、外向的。
有几个有关的问题作以解答解释
1. 精神分裂症是神经病吗
神经病是人体神经系统疾病,多为器质性疾病,内含中风、脑肿瘤、神经炎等疾病,需要于神经内、外科就诊治疗。精神分裂症则为大脑功能障碍所致的心理障碍性疾病,指患者出现了认知或是情感、思维、意志、动作、行为上常人无法理解的异常情况。
2. 精神分裂症是人格分裂吗
很多人误认为一个人出现多种完全不同的人格的人格分裂就是精神分裂,但精神分裂症≠多重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指人的不完整的、碎片化的精神活动,人格分裂并不会出现不完整的精神活动,仍可保留常人的正常精神活动。
3. 精神分裂症的“分裂”到底是什么
精神分裂症实为病因不明的重性精神病,临床上出现涉及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不协调、破碎等的综合征。一般多在青壮年时期缓慢、亚急性起病,可保持一般意识清醒及智能基本正常,也有部分患者在病情进展过程中出现认知受损。精神分裂症病程较为迁延且易反复发作,多呈加重或是恶化状态,部分患者可出现精神残疾等情况,也有经治疗痊愈或基本痊愈的患者。通俗来讲,精神分裂症的分裂指患者大脑内的感知与现实间的分裂。也就是说,患者自身存在幻听、幻视、幻嗅等错觉,无法分清现实与感知,导致的分裂。
4. 精神分裂症的具体表现
(1)阳性症状(1)幻觉: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会出现幻听,如明明没有声音,患者就是觉得听到了声音。(2)妄想:精神分裂症患者坚信一个错误的、完全没有事实依据的信念,即便外人提供了反面证据仍坚持自己的观点。(3)行为紊乱:如患者会出现乱喊乱叫、痴笑等。
(2)阴性症状(1)情感反应淡漠:无论开心或是悲伤的事,都无法激起患者的任何波澜与反应。(2)表情淡漠:并无什么表情,像戴了面具一样。(3)语言贫乏:不乐意说话,话越来越少,也没什么内容。(4)意志活动减退:本身没有目标,自然不会为目标努力,常常表现出无所谓的行为与语言等。
精神分裂症阳性症患者的上述表现都可能引起旁人的关注,但阴性症状患者因不会影响他人,较难发现,除非是亲近之人。
5. 为什么会得精神分裂症
(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一旦直系亲属内有人患有精神分类症,则其他直系亲属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明显升高。
(2)性格因素一般来说,性格相对敏感、多疑、内向以及偏执的人更容易诱发精神分裂症。
(3)家庭因素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存在“特殊”情况,比如虐待孩子等,孩子长大后因为升学或是就业等压力或是遇到失恋、离婚等情况就可能出现精神分裂症。
(4)生物学因素比如母婴时期感染了病毒或是母亲产伤等均可能引发精神分裂症。
总之,得了精神分裂症一定要坚持遵医嘱用药,并定期复查,同时做好生活护理,以减少诱因,避免复发。
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提出了精神分析学说并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法国先锋派电影导演和理论家路易·德吕克、杰尔曼·杜拉克等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精神分析学关于创作的源泉来自“伊德”层次(即无意识层次)的精神分析学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电影的特性在于情感的自我表现形式,在于把现实中受到压抑的欲望转化为想象中的形象。
山东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展出一种崭新的电影理论--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即运用精神分析学的相关原理来解释电影现象的西方现代电影理论。20世纪50年代,著名悬疑片电影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将精神分析的理论融入解谜式的故事情节中,诞生了《爱德华医生》、《精神病患者》、《迷魂记》等经典之作,使得这种类型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展开有别于一般的悬疑片,带有强烈的心理色彩。自此,悬疑惊悚片由希区柯克开创出一条全新的创作道路。
20世纪90年代以后,好莱坞的电影人开始把创作方向逐步转向了患有精神疾病或心理创伤的一类特殊群体。尤其是纪实小说《24个比利》的横空出世给予了好莱坞电影人极大的创作灵感。这些影片也都是优秀作品,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了解人格分裂这个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