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革命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主要标志是三个“不曾间断”:中共党组织不曾间断、武装斗争不曾间断、革命根据地建设不曾间断。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别山军民在伟大的革命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种外在表现为以共产主义为价值取向的革命信念、革命意志、革命品质和革命行动的大别山精神,是解读大别山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百折不挠,坚守大别山,使革命红旗始终飘扬在大别山上的密钥。
大别山精神支撑大别山党组织不间断,奠定了革命红旗始终飘扬的组织保证。毛泽东曾指出,红色政权的长期存在并发展“有一个要紧的条件,就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不错误”。美国政治学者罗伊·霍夫海因茨也研究证实,共产党组织力量最强大的地方,革命最容易获得成功。大别山最早的党组织于1921年秋在黄冈的八斗湾和陈策楼建立。之后,中共党组织在大别山风起云涌的革命烽火中,逐步由党小组发展为党支部、特支、县委、特委、地委的同时,党员数量由几人发展到成百上千人,并成为领导大别山革命斗争的中流砥柱。在红旗漫卷的20多年的革命斗争中,战斗在大别山的共产党人或在凶残的敌人面前视死如归,或在敌人屠杀最惨烈的时候坚守革命信念,或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以身作则、敢于牺牲,表现出坚定革命信念、革命意志和革命行为。也正因为如此,大别山的党组织才得以不间断且有力量,从而保证革命红旗始终飘扬在大别山上。
大别山精神支撑大别山武装斗争不间断,奠定了革命红旗始终飘扬的武装保证。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毛泽东曾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了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了人民的地位,就没有了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了革命的胜利”。中共“八七会议”后,大别山先后爆发了著名的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和六霍起义,并分别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第31师、第32师、第33师。此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根据地坚持以革命发展革命,又先后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新四军第四支队、新四军第五师及中原军区,在数次创造大别山革命历史辉煌的同时,也保证了革命红旗始终飘扬在大别山上。大别山持续不衰的武装斗争背后,无论是吴焕先在黄安城失守后写下的“赤胆忠心为工农,气壮山河志不移。何惧今日艰苦多,坚持斗争定胜利”,还是最艰苦的游击战争岁月传唱的“任凭白军再猖狂,烧我房屋抢我粮,一颗红心拿不去,头断血流不投降”,都是大别山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坚定革命信念、革命意志、革命精神的写照。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大别山不曾中断的武装斗争和始终飘扬的革命红旗。
大别山精神支撑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不间断,奠定了革命红旗始终飘扬的战略依托。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武装斗争的重要依托。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后,大别山革命走上工农武装割据之路,并于1930年春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为各革命时期的重要战略依托。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为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部队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的保证;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在此创建新四军第五师,将鄂豫边根据地发展为党在中原敌后的独立战略区,成为华中抗日的中流砥柱;解放战争时期,中原解放军在此完成中原突围,揭开两个中国之命运大决战的序幕,实现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的转变。不曾间断的根据地建设背后,无论是“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的黄安谣,还是“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和“图贡献,不图名、不图利”的红安精神,或是红四方面军“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军训,都体现了大别山军民坚定的革命信念、革命意志和革命行动。正是大别山军民的敢于斗争、坚持斗争、善于斗争,革命红旗才得以始终飘扬在大别山上。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资料来源: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