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聚焦教学创新,推动教学革命,提升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引导高校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举办第四届河南省本科高校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的通知》(教办高 [2022] 241 号) 文件要求,学校决定组织开展第四届河南省本科高校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校内选拔赛。2023年4月25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4号教学楼405教室对六位参赛教师进行了教学创新大赛学院初赛。
徐凤、杨丽、范玉玲、苏新雯、吕文香、陈哲6位教师依次抽签、按序上台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参赛内容。他们用心准备、精心设计,从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创新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展示。学院初赛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学德教授主持,15名思政课教师担任评委参与打分。
徐凤老师分享的是《思想道德与法治》专题四:“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中的第二节“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教学创新点在于将“问题链教学法”融入课程讲授中,从学生最关注、最感兴趣以及最容易产生困惑的问题入手,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实现了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在教学片段展示部分,她主要讲授了新时代爱国主义应遵循的“四个基本要求”,通过讲授和阐释,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分析新时代爱国主义要求之间的逻辑关系,将爱国主义要求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自觉树立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坚定立场。
杨丽老师以《人类的认识有规律可循吗?》为题,从“如何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音乐审美”为导入,围绕“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展开讲述,通过时政案例分析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深刻内涵和辩证关系,以及其辩证关系方法论意义。同时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红色资源,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规律和党的伟大社会实践经验中所做出的科学总结,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这一良性互动的题中之义。她倡导青年学生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出自己的绚丽生命之花。
范玉玲老师以《社会主义本质》为题,选自《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六章第一节。她以一段视频作为导入,引起受众群体的极大兴趣,并引出“什么是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通过案例分析、主题讨论等形式,她分别从社会主义思想的起源与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与发展三个方面,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同时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进一步阐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她强调,深入分析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旨在提升青年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做改革发展成果的享有者,更要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者和贡献者。
苏新雯老师以《辛亥革命——帝制的终结》为题,着重讲解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她采用“问题链”教学模式,以河南开封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视频导入课程讲授,设置探讨“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讨论,积极进行课堂研学成果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思政课课堂教学。
吕文香老师以《“真理”与“价值”之统一》为题,从“人生应该追求什么?”展开讲解,通过对中西方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真理”和“价值”统一的阐释,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要坚持真、善、美的追求,以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为人生追求目标。
陈哲老师以《人口问题是“成长中的烦恼”》为题,通过“印度取代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时事政治为导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小组辩论的形式,深入解析中国人口的利与弊。之后,陈哲讲述了中国人口产生的新变化,让学生再次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交互回答对方提出的中国人口利与弊在新的人口形势下有无新变化,以及如何解决或缓解人口问题。最后,陈哲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人口发展形势。
6位思政课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学院初赛展示结束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王自芳教授对以上6位老师的教学展示分别进行了点评。她对6位参赛教师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根据比赛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细致点评,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意见建议。
通过此次教学创新大赛初赛展示,6位教师的教学展示准备充分、设计合理、内容充实、重点突出、方法灵活、表达流畅,体现出了他们各自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设计及教学方法手段创新,起到了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升的效果,为以后的思政课教学创新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闻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