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20-10-13 点击次数:
今年春节刚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吴超和新婚妻子从山东老家一回到北京,吴超便火速报名支援武汉。2月7日,他加入北医三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奔赴一线。因为怕父母担心,他在武汉工作数日后父母才从亲友口中得知这一消息。
2月8日元宵节,对于吴超来说尤为难忘,这一天,是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独立接管危重病房的首日。面对陌生的环境和看不见的病毒,没有一个人旁观、退缩,吴超和几名队员第一批进入病房,在不到4个小时的时间里收治了17名危重患者。
隔离病房里,不能开空调,也没有暖气。尽管冬日寒冷,医护人员在防护服里只穿着薄薄的短袖刷手衣。一个平均4小时的班下来,每个人早已汗如雨下。
在发挥专业救治技术的同时,吴超和队员们还注重和患者沟通,对他们进行精神抚慰,让每一位患者都能感受到关爱。
为4对老夫妻设立“家庭病房”,发起“北京炸酱面写给武汉热干面”活动,给每一位患者绘制鼓励卡片,为一位焦虑不安的老奶奶建立“微信加油群”,为一位孕妇建立“守护群”……不让病毒传播,也不让焦虑和恐惧传播,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用人文关怀助力患者早日康复。
在医疗队领导的指导下,年轻的队员们根据新冠肺炎特点,创新性地设计了标准化问诊表格,确保患者信息采集便捷、完整和准确;他们还根据疾病特点和治疗中的关键点,设计了标准化交接班模板,让每位医师都能迅速掌握病情。吴超还发挥专业特长,主动承担了合并颅脑外伤、脑血管病及中枢感染的新冠肺炎患者管理的工作。
在这场战“疫”中,青年们展现着创新、智慧和担当。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的队伍中,“80后”和“90后”占了多数。吴超说,医疗队中有17年前参加过抗击非典的“老兵”,当年他们也是“80后”“90后”,如今他们把这份担当传承给了我们新一代。
一位患者老奶奶有轻度的阿尔茨海默病,平时沉默寡言,但有一天,老奶奶重复地说着“少年强中国强”,声音虽小但很坚定,并竖起了大拇指。当时,病房的电视里正播放着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1990年出生的吴超,今年刚好“三十而立”,作为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第二临时党支部书记,他是给总书记写信的执笔人之一。总书记对青年的勉励让他备受鼓舞,他也更加明确了从医的意义和未来奋斗的目标。
8月9日,吴超再次回到武汉。此时,这座城市已经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他和北大的老师以及援鄂队友王奔一起,把2020年北京大学的首批录取通知书送到了湖北学子手中。这批收到录取通知书的4名学子都立志投身医学。
“医学是一门注重经验和沉淀的学科。作为一名青年医务工作者,未来还会面临很多挑战。我们要脚踏实地,不断努力,让本领更加过硬。这次抗疫经历是磨砺、是成长,也是一份历久弥新的宝贵财富。”吴超说。
来源:共产党员网